“我从一个贫苦的人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变成了能让反动派害怕的人,我感到无比的自豪,我已经看到无产阶级的革命在全中国获得了伟大的胜利,我感到了无穷的力量。人生自古谁无死,一个人的生命能够和无产阶级的永葆青春的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我感到是无上的光荣!”这段根据真实故事《红岩》小说改编1965版《烈火中永生》中许云峰在即将就义前对特务说的一段台词。时隔近60年,作为一名审计局共产党员再次听到这段话依然感到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使人无比振奋。
金秋十月,正值祖国母亲74岁生日,也是“双十协议”签订78周年,我们相约来到“红岩精神”发源地重庆渣滓洞和白公馆看守所旧址,重温峥嵘历史、缅怀革命先烈、感受一段感人肺腑的历史。解放战争时期,在渣滓洞、白公馆曾关押了300多名革命志士,他们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众多被关押的中国共产党人,经受住种种酷刑折磨,不折不挠、宁死不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惊天地的正气之歌。
渣滓洞和白公馆旧址狱中陈列的革命先烈的一封封青春书简、日记习作、诗文杂记、书信及狱中绝笔,无不让人感慨革命先烈的笔墨丹心。这些英烈有大学教授、中学校长、记者、学生,铮铮铁骨、侠胆义肠,写给母亲、妻子、孩子的家书,字字催人泪下,“心绪尚宁,望你们保重奋斗!”英烈罗世文用铅笔在一本俄文书扉页上写下的遗书《临刑前给党的信》;“七年是很长的时间,那么你受苦的时间也很长了”英烈许晓华与妻子七年未见面,写给妻子的信中字字都是对妻子、女儿的愧疚和无限思念;“真金不怕火烧,巾帼不惧严刑”朱世君在狱中给哥哥的信......“绣红旗的故事我们大家都知道,但当读完书信,再看到那面不太标准的五星红旗真正展示在面前时,忍不住流泪了。”同行的同事说。现在我们看到这些书信依然能够感受到字里行间炽热的温度、赤诚的情怀。他们用生命诠释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气魄,他们用精神践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壮志。
如今,我国社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日俱增,国家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更是无数的共产党人坚定信念、不畏牺牲、敢于担当传承红色基因的结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感到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因为我的心中流淌着红色的血液,我的生命中赓续着红色的基因。回首过去那段艰难的历史,再感受我们所拥有的幸福生活,我深深折服于先辈们大无畏的牺牲和奉献精神,坚定了我想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
新闻资讯
开班动态
方案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