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重庆工商大学党政干部培训中心官方网站!上重庆干部培训班
干部培训中心
重庆干部培训高校基地
023-6276-2687
136-5761-5475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新闻

保护传承利用好中华文明瑰宝

点击数:448 时间:2025-07-14 作者:重庆工商大学
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  强化保护传承  守好中华文明瑰宝是一项融合物质与非物质、贯通空间与时间的系统性工程,必须以强化保护传承为前提,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保护体系。  牢固树立“大保护”理念,筑牢中华文明赓续传承安全屏障。统筹区域资源和文化生态,推动遗产资源和区域发展有机对接。打破地域界限,推动跨区域文化资源协同

  中华文明瑰宝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文化遗产,具有突出历史价值、文化意义和精神象征。同时,也是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代表性文化成果,具有标志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

  强化保护传承

  守好中华文明瑰宝是一项融合物质与非物质、贯通空间与时间的系统性工程,必须以强化保护传承为前提,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保护体系。

  牢固树立“大保护”理念,筑牢中华文明赓续传承安全屏障。统筹区域资源和文化生态,推动遗产资源和区域发展有机对接。打破地域界限,推动跨区域文化资源协同保护和利用,大力打造文旅融合示范区、数字文化平台。

  坚持价值保护,激活中华文明瑰宝的精神能量。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深入挖掘中华文明瑰宝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以数字化修复技术留存历史肌理,以学术研究解码文化基因,以沉浸式体验搭建情感连接,让中华文明瑰宝在博物馆的展柜和古籍的纸页中焕发生机,使其蕴含的奋斗精神、家国情怀、和谐理念等精神能量,真正融入当代人心灵,成为凝聚民族共识、坚定文化自信的精神灯塔。

  坚持实体化保护,在守正创新中保护传承。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聚焦重点遗产、线性文化遗产,建立“数字档案+实时监测”机制,借助物联网技术构建环境监测网络,推动建立跨行政区域保护联盟,切实保障遗产本体安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聚焦代表性文化遗产传承建立数字基因库,对濒危项目实施抢救性保护工程,大力发展民族技艺传承基地,构建具有民族和区域特色的非遗生态保护区,为中华文明瑰宝系统性保护提供区域样本与实践经验。

  推动活化利用

  中华文明瑰宝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蕴藏着深厚的历史记忆和精神价值,更在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发挥着滋养心灵、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推动其活化利用,是实现文化见人见物见生活、激发社会文化活力的关键路径,也是新时代文明建设的现实需求。

  挖掘内涵资源,丰富精神滋养的文化语境。系统整理广西各类文化遗产的历史脉络与文化意义,对其进行深层次的价值再发现与文化再阐释,增强其与中华文化主干的联系,构建涵养民族精神的文化话语体系。同时,将中华文明瑰宝与时代精神相融合,提升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情感共鸣和思想引领力。

  拓展应用场域,促进文化资源的生活化转化。广西应充分发挥本地文化特色,将岩画、织锦、民族节庆等文化符号转化为城乡公共空间、教育课堂、文旅产品中的有机元素。通过打造文化遗产主题公园、文创基地、民族艺术工作坊等一批“文化+”融合发展示范区,使中华文明瑰宝成为涵养地域认同、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力量。

  创新表达方式,拓展中华文明瑰宝的时代适应性。一方面,借助数字技术推进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再现,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等技术,将瑶族服饰、壮族铜鼓习俗、壮族织锦技艺等传统文化元素转化为可视化、可互动的体验项目,使其在互联网等平台广泛传播。另一方面,推动文化产业和遗产保护的深度结合,鼓励广西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影视、动漫、文创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化产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精神滋养的重要资源。

  构建协同机制

  保护传承利用好中华文明瑰宝,绝非单一技术性操作,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文化治理理念的更新、区域文化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以及长效机制的制度化运行。

  创新文化治理理念,推动中华文明瑰宝治理现代化。在推动保护传承利用好中华文明瑰宝过程中,应加快从传统以物为本的文保思维,向以人为本、以文化为核心的综合治理逻辑转变。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把中华文明瑰宝的保护传承置于民族精神的复兴和社会价值的再创造中,充分发挥其在人类社会历史延续、文化认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切实推动中华文明瑰宝保护传承与人民生活的深度融合,形成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力支撑。

  推动区域协同联动,打造文明传承共同体。广西地处多民族交汇地带,与贵州、云南、湖南、广东等地在文化地理与民族构成上具有高度相似性,构建跨区域文明保护与传承机制成为提升保障体系韧性的重要举措。一方面,应推动壮、侗、苗、瑶等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区域资源共享、人才互训与品牌共建,构建多民族、多区域、共享型文明传承网络;另一方面,可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共建“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平台等机制,将广西的文化遗产优势融入区域发展战略,强化其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的桥梁作用,实现文化遗产从地方精神资产向国家文化资源、国际传播载体的跃升。

  建立长效保障机制,确保中华文明瑰宝永续滋养功能。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文化功能区联动机制,确保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发展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时,加强文化人才储备与传承梯队建设,设立民族文化专项人才计划,保障传统技艺、语言、仪式等遗产的活态传承。健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为后续政策调整和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真正实现“保护一代、传承一代、滋养一代”的目标。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相关:

本文地址:https://www.ctbupx.cn/szxw/28582.html
最新文章
  • 023-6276-2687
  • 136-5761-5475
  • 574888563@qq.com
  • 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19号
  • 关注我们

  • Copyright © 2018-2025 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渝ICP备18017634号-7 联系我们
    重庆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基地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大学重庆干部培训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