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重庆工商大学党政干部培训中心官方网站!上重庆干部培训班
干部培训中心
重庆干部培训高校基地
023-6276-2687
136-5761-5475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新闻

“中国—中亚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点击数:756 时间:2025-07-14 作者:重庆工商大学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树立了标杆。  习近平主席在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时发表题为《弘扬“中国—中亚精神”推动地区合作高质量发展》的主旨发言指出:“我们的合作根植于两千多年的友好往来,巩固于建交30多年的团结互信,发展于新时代以来的开放共赢。在长期实践中,我们探索形成了‘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的‘中国—中亚精神’。”这一重要论

  阅读提示: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中亚合作进入快车道。合作领域从传统的能源、交通拓展到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新兴领域,哈萨克斯坦光伏电站、乌兹别克斯坦智慧城市建设等成为创新合作亮点。这些合作不仅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也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树立了标杆。

  习近平主席在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时发表题为《弘扬“中国—中亚精神”推动地区合作高质量发展》的主旨发言指出:“我们的合作根植于两千多年的友好往来,巩固于建交30多年的团结互信,发展于新时代以来的开放共赢。在长期实践中,我们探索形成了‘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的‘中国—中亚精神’。”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中亚精神”植根于长期实践探索,既传承了古丝绸之路文明互鉴的历史基因,又凝聚着新时代中国与中亚国家共同发展的实践智慧,对推动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区域合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根植于两千多年的友好往来

  两千多年前张骞“凿空西域”的壮举,开辟了横贯欧亚的贸易通道,播撒下了中国与中亚友好交往的种子。在这条绵延万里的古丝绸之路上,东方的丝绸、瓷器与西方的骏马、香料交汇流通,形成了商旅往来不绝、货物辐辏如云的繁荣景象。这种互通有无的商贸实践,奠定了“中国—中亚精神”中互利共赢的根基。

  丝绸之路不仅是商品交换的通道,还是文明对话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西传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中亚的天文历法、音乐舞蹈东渐丰富中华文化宝库。佛教东传与伊斯兰文明交融,形成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景观。这种跨越千年的文明互鉴,淬炼出“中国—中亚精神”中开放包容的核心特质。

  同时,丝绸之路还是守望相助的友谊之路。从唐代高仙芝远征中亚的军事合作,到元代畏兀儿学者协助编修《元史》的文化协作,历史长河中处处可见双方患难与共的身影。当代共同修复希瓦古城、联合保护《玛纳斯》史诗等合作,正是这种传统友谊的生动延续。这些跨越时空的携手同行,熔铸了“中国—中亚精神”中团结互助的深厚底蕴。

  不同于历史上其他地区的征服与殖民,中国与中亚的交往始终秉持“和而不同”的相处之道。撒马尔罕古城的多元文化共生、敦煌石窟的艺术融合,都见证着平等相待、和谐共处的交往智慧。这种根植于历史的外交传统,塑造了“中国—中亚精神”中相互尊重的价值内核。

  从商旅往来到文明对话,从军事协作到文化交融,两千年的丝路交往史就是一部“中国—中亚精神”的孕育史。这条承载着千年文明印记的古道,所孕育的互利共赢、开放包容、团结互助、相互尊重等价值理念,早已深深融入历史血脉,成为当代“中国—中亚精神”最深厚的文化根基与力量源泉。

  巩固于建交30多年的团结互信

  政治互信谱写新篇。中国与中亚国家建交30多年来,政治互信不断深化。1992年建交伊始,双方就以非凡的政治智慧开启边界谈判,通过平等协商于1996年与哈、吉、塔三国彻底解决3300多公里边界问题,创造了“以对话化解分歧”的典范。这一历史性成就不仅消除了潜在冲突隐患,更奠定了双方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2002年中哈率先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随后这一模式扩展至其他中亚国家,为区域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2005年起,中国与中亚国家陆续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最终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政治互信格局。这种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相处之道,成为“中国—中亚精神”最坚实的政治基础。

  机制创新擘画未来。2020年中国—中亚外长会晤机制的建立标志着合作进入新阶段。2022年习近平主席同中亚五国元首举行视频峰会,各方一致同意将机制升格至元首层级。2023年首届中国—中亚峰会在西安成功举行,六国签署西安宣言,确立了合作新框架。2025年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签署永久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以法律形式将世代友好原则固定下来。13个部级合作平台高效运转,覆盖经贸、安全、人文等各领域,使“中国—中亚精神”获得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和实践载体。这些机制化建设不仅提升了合作效率,更确保了合作的可持续性。

  务实合作硕果累累。30余年来,双边贸易额从1992年的4.6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948亿美元,增长超过200倍。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5万列,成为连接亚欧大陆的“钢铁丝绸之路”。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累计输气量突破4000亿立方米,惠及沿线数亿民众。在教育领域,中国政府奖学金累计资助6000多名中亚学子来华留学,为地区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生动诠释了“中国—中亚精神”中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

  安全协作共筑和平。在打击“三股势力”、跨国有组织犯罪等领域,中国与中亚国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双方建立联合反恐机制,加强边境管控协作,共同应对各类安全挑战。特别是在阿富汗问题等地区热点问题上保持密切沟通协调,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作出重要贡献。这种基于共同安全理念的协作模式,不仅有效维护了地区安全稳定,也为全球安全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生动诠释了“中国—中亚精神”中安危与共、守望相助的深刻内涵。

  从边界协商到战略互信,从经贸往来到安全协作,30余载的携手同行铸就了“中国—中亚精神”的实践品格。这段跨越世纪的合作历程所淬炼出的平等相待、互利共赢、守望相助、命运与共等核心价值,已经深深镌刻在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发展的里程碑上,成为推动区域合作最坚实的实践基础和动力源泉。

  发展于新时代以来的开放共赢

  共建“一带一路”成效显著。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中亚合作进入快车道。中欧班列、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中吉乌铁路等标志性项目相继落地,成为区域互联互通的典范。截至2024年,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额达948亿美元,较2013年增长近3倍,中国已成为中亚国家第一大贸易伙伴和主要投资来源国。合作领域从传统的能源、交通拓展到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新兴领域,哈萨克斯坦光伏电站、乌兹别克斯坦智慧城市建设等成为创新合作亮点。这些合作不仅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也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树立了标杆。

  安全合作持续深化。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与中亚国家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安全合作不断深化。双方建立联合反恐训练中心,完善边境管控合作机制,提升应对网络安全、粮食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能力。2022年,中国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得到中亚国家积极响应,为地区安全治理注入新动力。在地区热点问题上,双方保持密切沟通协调,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这种开放包容的安全协作模式,为构建新型国际安全关系提供了重要借鉴。

  人文交流蓬勃发展。新时代以来,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人文交流进入新阶段。教育合作方面,“中国—中亚技术技能提升计划”深入实施,双向留学规模持续扩大。文化合作方面,互设文化中心、联合申遗、举办艺术节等活动精彩纷呈。青年、媒体、智库等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中亚青年领袖论坛”“中亚媒体访华计划”等活动深受欢迎。这些人文交流活动不仅增进了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也为“中国—中亚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全球治理协同推进。在国际事务中,中国与中亚国家不断加强协调配合。双方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框架内深化合作,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在气候变化、反恐、数字经济等全球性议题上保持密切沟通,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中亚智慧。2023年中国—中亚峰会期间,各方就一致支持多边主义、维护国际秩序达成重要共识,展现了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决心。

  从经贸往来到安全协作,从人文交流到全球治理,新时代的中国—中亚合作全方位诠释了“中国—中亚精神”的丰富内涵。这一精神既传承了古丝绸之路的文明互鉴传统,又赋予其共商共建共享的时代新意。展望未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将继续弘扬这一精神,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开创区域合作新局面,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相关:

本文地址:https://www.ctbupx.cn/szxw/28590.html
最新文章
  • 023-6276-2687
  • 136-5761-5475
  • 574888563@qq.com
  • 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19号
  • 关注我们

  • Copyright © 2018-2025 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渝ICP备18017634号-7 联系我们
    重庆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基地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大学重庆干部培训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