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章烈 重庆市丰都县委常委,县政府党组成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培育创新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使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请问,如何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
解读:王学斌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提出的一则重要论断,是对2023年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讲话中概括的“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的再强调和新发展。
众所周知,一种文明的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的赓续传承,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的创新创造。纵观人类文明史,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持续用创新来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具体到中华文明,之所以在5000多年不间断的历史中传承,就在于中华民族的人类遗传基因与国家文化基因两个方面于漫长的周期内一直延续不断、世代守护。创新基因是中国文化基因理念体系中极为宝贵的一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源自中华民族独特的宇宙观。中华文明是一种具备原生性、独立性且自成体系的文明。在数千年的文明绵延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一套注重连续、变化、关联、系统的宇宙观念。因此创新基因与传统中国“变化生生”的宇宙观、“与天地参”的思想息息相关。与西方不同,中华文明形塑了“变化生生”的宇宙观,这在《易经》里面体现得最为透彻鲜明。《易经·系辞传》有云:“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正因为整个宇宙变动不居,上下无常,于是古代先贤主张“唯变所适”。这意味着世间一切都处在变易不息的大流中,也就是说,变易是存在的基本形式,存在就是流动和变革,那么人类的发展必须适时而变,与时偕行,这种变化亦有其主峰可观、大脉可循。《大学》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句,赋予了变易和创新至为深刻的意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坚定不移的生存之道。世界一切俱在迁流创化中日新月异、新陈代谢,作为万物之灵的人,自当效法天地,刚健有为、不断进取。这与中华文明是世界唯一没有创世神话的特质有关,中国人向来认为无论宇宙抑或人类,不是出自造物主,而是自生自化。作为世界构成的一部分,“人受天地之中以生”,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极其重要的主体,“人最为天下贵”。中华文明将人与天、地视为“三才”,人能够参与天地化育、参与大化流行,进而天人可以相感、相通,天人务必达致合一,确认了人作为文明延续更新的主体性地位。同时,这种创新又须掌握一定的路径、分寸、火候与程度。《中庸》有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明宇宙运动变化并非单一线性模式,万事万物都处在相互矛盾又彼此统一的状态,要把握其内在规律须“执中”,即一种系统性、整体性、立体性的思维方式。“执中”的同时,还要“守和”。这意味着在承认万物存在差异的前提下,在具体创新过程中,要注重各种矛盾关系当如何配合、联合以至结合,从而经过一次次先因后创、沿革损益,形成新的有机统一体。“致中和”奠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的方法论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不单具备向前拓展的维度,还兼蕴保持连续与对外吸纳的意识。这彰显了中华民族在面对守常与处变时的中庸性格,在处理除旧与布新时的高明智慧。中华民族突出的创新性是与连续性融为一体,须臾不分的。创新与创造,绝非全面否定历史式的推倒重来,而是意在尊重传统前提下的自我更新。立足世界历史的角度,中国毫无疑问属于一种文明实体。因此,德国学者卡尔·雅斯贝尔斯将中华文明列入世界三大轴心文明之一。虽然“轴心时代”距今已远,但人类直到今日仍还在该时代产生的基本范畴中思考,也还依赖其产生的信仰生活。实现自身文明的复兴,便成为贯穿人类历史的普遍事件,“轴心时代”之后的每一次人类社会的大变革都要回顾“轴心时代”,从中获得灵感与启示。在中国,类似的复兴图景大致已发生过三次:第一次是秦汉时期,它是对“轴心时代”思想的整合重构;第二次是隋唐时期,它将中国和印度两大轴心文明的主要思想融合起来;第三次是宋明时期,它在借鉴其他文明(佛教)思想的基础上,再次确认了“轴心时代”的本土核心价值,重振了“轴心时代”的中国精神。这种回溯传统的方式,以尊重古贤、尊敬古典、尊崇古意的反复追问与反思,完成了温故知新、融旧于新乃至革故鼎新、涤旧荡新的变革。从而实现了代表中华文明智慧结晶的诸多文化基因一直延续不断、世代传承,并凝聚成理念体系。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还在于善于汲取他者智慧和精髓,为我所用,最终融为一体,成为“中国的”。比如,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再如中国音乐、绘画、文学等不断吸纳外来文明的优长。中国传统画法同西方油画融合创新,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中国写意油画,徐悲鸿等大师的作品受到广泛赞赏。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带动了世界变革,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中国哲学、文学、医药、丝绸、瓷器、茶叶等传入西方,渗入西方民众日常生活之中。综上,在继承延续中不断发展,在吸收外来中更好创新,这保证我们的文明绵延五千多年不曾断裂、屡经递嬗侵袭而不改本质、固本培元且又与时俱进,内生出包罗万象、胸怀天下之恢宏格局。
总体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其预设前提是以故为基、汲古向前的,没有无数次面临灾厄时的返回式追问,绝难生发出面对前方未知的破局勇气与坚毅底气。换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恰是文明得以创新创造的凭依,这亦是我们中华民族如此笃信返本开新等宗旨的缘由所在,更是我们对待自身文明的“辩证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提炼出的“六个必须坚持”之一的“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其理论渊源就蕴含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智慧。
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立足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赓续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既要鲜明拒斥株守过往的保守态度,又要警惕另起炉灶的“创新崇拜”。正所谓“极高明而道中庸”,必须持续通过“两个结合”探索面向未来创新之路,具体来说可从如下四方面入手。其一,运用创新基因助力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其二,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其三,创新基因之根在于面向实践、面向大众、面向问题,要经常深入基层实践、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向人民学习,虚心向人民求教,获取源源不断的实践力量和创新灵感。其四,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从顶层设计层面优化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赋予科研单位、学术理论机构、高等院校等研究人员更大自主权,提升各类创新投入效能,真正减轻无谓的非学术负担。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相结合,加快健全符合学术研究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完善相关奖励、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让更多优秀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创新活力。
新闻资讯
开班动态
方案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