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重庆工商大学党政干部培训中心官方网站!上重庆干部培训班
干部培训中心
重庆干部培训高校基地
023-6276-2687
136-5761-5475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新闻

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正确处理“五对关系”

点击数:517 时间:2025-08-13 作者:重庆工商大学
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这“五对关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生动运用,揭示了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规律,为我们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体现了教育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与满

  

  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等重大关系。”这“五对关系”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生动运用,揭示了教育强国建设的科学规律,为我们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体现了教育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有机统一

  教育强国建设必须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展开。国家战略是引领国家发展方向的关键,教育要为国家的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例如,在科技创新领域,教育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理工科人才,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人才支撑,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加强相关学科建设,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又如,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通过教育培养具备深厚文化底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服务于文化强国战略。

  教育是民生之基,满足民生需求是教育的重要使命。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够提升民众的综合素质,为个人的成长发展创造更多机会,改善民生福祉。普及学前教育,让孩子们能够接受良好的早期教育,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减少因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的社会差距;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提供多样化的教育选择,满足他们提升就业能力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需求,使民众能够通过教育获得更好的生活,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国家战略是教育发展的方向引领,民生需求是教育改革的落脚点,二者相辅相成,在教育强国建设中表现为一体两面:教育强国建设不仅要将培养战略急需人才、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增强原始创新能力、解决“卡脖子”问题摆在突出位置,还要体现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公平性,增强人民群众在高质量、多样化教育需求中的获得感。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通过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完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协同,教育强国建设才能既服务于国家长远发展,又切实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实现教育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处理好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体现了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辩证统一

  知识学习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获取信息、掌握技能、增长智慧的基础。在学校教育中,系统的知识传授贯穿各个学科领域,从基础知识的学习到专业知识的深入探究,帮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扎实的知识储备是学生未来适应社会、解决问题和进一步学习的前提。例如,通过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素养;学习语文、历史、地理等知识,能拓宽学生的人文视野和文化底蕴;推动 STEM 教育发展,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技术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数学素养,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科技发展的需求。

  全面发展强调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智育注重知识学习和智力开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体育锻炼学生的体魄,使其具备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运动习惯;美育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培养其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劳动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全面发展要求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传授,而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教育既要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创新能力,又要避免“唯分数论”,强化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塑造健全人格。知识学习是全面发展的基础,为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认知工具和智力支持。而全面发展则是知识学习的目的和归宿,只有在全面发展的框架下,知识学习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忽视知识学习,全面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只注重知识学习而忽略其他方面的培养,学生将成为片面发展的“书呆子”,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因此,要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知识学习与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落实“五育并举”,打破应试教育桎梏,通过课程改革、评价体系优化等途径实现“知行合一”的素质教育。

  协调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体现了教育供给侧与社会需求侧的均衡匹配

  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才。通过科学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潜能,挖掘他们的天赋和特长,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各类人才。人才培养要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教育选择和培养路径,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

  社会的发展需要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教育要紧密关注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发展动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规格,以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在高等教育阶段,既要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为学术研究和原始创新储备力量,又要大力发展应用学科和新兴学科,培养适应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例如,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大数据分析人才、人工智能人才等的需求日益增长,高校应及时开设相关专业,加强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培养一批掌握前沿技术、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随着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环境科学、生态工程等领域的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加,教育应及时优化课程设置,培养适应社会生态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

  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这是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实践要求。培养人才是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只有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才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撑。而满足社会需要则是培养人才的导向,教育只有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才能确保培养出的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教育需动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人才供需对接机制,确保教育输出与社会需求精准匹配,同时避免功利化倾向,注重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把握好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体现了稳定办学机制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辩证统一

  规范有序是教育健康发展的保障。教育领域需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管理机制和评价标准,确保教育教学活动有章可循、规范运行。例如,制定严格的学校管理制度,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建立公平公正的教育评价制度,引导学校和教师注重教育质量的提升,避免片面追求升学率等不良现象;规范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障教育的公平性和均衡性。

  激发活力是教育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要营造宽松、自由、开放的教育环境,鼓励教育改革创新,激发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予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让学校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需求,探索适合本校的教育教学模式;鼓励教师开展教学方法创新、课程改革等,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和创造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为他们提供更多自主学习、实践探索和展示才华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新思维。

  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相辅相成。规范有序为教育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秩序和保障,避免教育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激发活力则为教育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推动教育不断创新和进步。只有在规范有序的基础上激发活力,教育才能既保持稳定发展,又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实现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反之,过于强调规范而忽视活力,教育可能会变得僵化,缺乏创新动力;只注重激发活力而忽视规范,教育可能会陷入无序竞争,影响教育的整体质量。因此,要正确处理好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既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教育制度规范,提高各级各类学校在办学治教、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等方面的水平,又要鼓励基层创新,发挥改革激发活力的作用,赋予学校和教师自主权,避免“一刀切”僵化管理,通过“放管服”改革、数字化治理等手段,在确保教育公平和质量的前提下释放办学活力。

  处理好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体现了“引进来”与“走出去”、“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协调一致

  教育强国建设必须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教育传统,教育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其中的智慧和精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同时,要紧密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例如,在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文化脉络和精神追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使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紧密相连。同时,又要关注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根据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求,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适应中国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在全球化时代,教育强国建设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一些发达国家在科技创新教育、个性化教育、国际化教育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和管理模式,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开展师生互访、学术交流、联合办学等活动,拓宽教育视野。例如,学习国外在创新创业教育、跨学科教育、个性化教育等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实际进行本土化改造,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益参考。通过扎根中国大地与借鉴国际经验相结合,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

  扎根中国大地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立足点。只有立足本国国情和文化传统,教育才能具有坚实的根基和生命力。借鉴国际经验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有益补充,能够为我们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教育的创新发展。两者不可偏废,要在扎根中国大地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国际经验,构建中国特色教育话语体系,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框架下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作者系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相关:

本文地址:https://www.ctbupx.cn/szxw/28797.html
最新文章
  • 023-6276-2687
  • 136-5761-5475
  • 574888563@qq.com
  • 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19号
  • 关注我们

  • Copyright © 2018-2025 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渝ICP备18017634号-7 联系我们
    重庆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基地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大学重庆干部培训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