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重庆工商大学党政干部培训中心官方网站!上重庆干部培训班
干部培训中心
重庆干部培训高校基地
023-6276-2687
136-5761-5475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走!一起去看陇原火热的乡村

点击数:419 时间:2022-07-07 作者:本站
风吹麦浪,金穗飘香。在陇东粮仓董志塬上,风景如画的泾河旁,田野里收割机的轰鸣声和着飞舞的麦粒,奏响了一首丰收的赞歌。   这是挥手告别贫困,健步走向乡村振兴的甘肃。   2020年,甘肃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7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退出,与全国一道赢得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   脱贫了,老百姓的钱包鼓了、笑容多了、能在家门口就业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今年

""/

  陇南市康县岸门口镇朱家沟 陇南市委宣传部供图

""/

  张掖市高台县巷道镇东联村的奶牛养殖场 蔺鹏摄/光明图片

""/

  武威市古浪县富民新村高标准日光温室 古浪县委宣传部供图

""/

  陇南市康县岸门口镇朱家沟风景 陇南市委宣传部供图

   仲夏时节,陇原大地风吹麦浪,金穗飘香。在陇东粮仓董志塬上,风景如画的泾河旁,田野里收割机的轰鸣声和着飞舞的麦粒,奏响了一首丰收的赞歌。

   这是挥手告别贫困,健步走向乡村振兴的甘肃。

   2020年,甘肃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7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退出,与全国一道赢得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

   脱贫了,老百姓的钱包鼓了、笑容多了、能在家门口就业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今年以来,甘肃省委省政府着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积极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一幅乡村振兴的火热画卷,正在陇原大地徐徐展开。

  从发展产业上想办法、找出路

   7月的武威,骄阳似火,古浪县干城乡富民新村的山楂林绿意盎然,一颗颗饱满的山楂果迎风摇曳。山楂树下,沙质土壤中,西瓜秧奋力伸展着手脚。

   这片山楂林,是天津市蓟州区帮扶建成的村集体经济林基地。富民新村党总支书记张延堂告诉记者。

   在张延堂眼里,这片占地1055亩的村集体经济林,就是富民新村群众的摇钱树。经济林里栽植了很多果树,有山楂、李子、沙漠油桃和新疆大沙枣。山楂林下,还套种了120亩西瓜。这片林子拓宽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渠道,每年能给我们带来80多万元收入。

   富民新村是一个移民搬迁村,这里的1379户4580名群众,是从古浪县的高深山区搬迁来的。

   刚搬来的时候,村集体经济几乎一无所有。张延堂说,起初,富民新村的村集体收入主要依靠政策扶持和扶贫项目分红。

   种植业和养殖业是富民新村的传统产业。过去种植结构单一,主要作物是土豆和小麦,老百姓靠天吃饭;养殖方式很粗放,效率低下并且会破坏生态环境。

   现在,村里建起了一座座日光温室大棚,安装了水肥一体化设备,发展节水农业,种植辣椒、西红柿等作物;县里请来农业专家传授科学养殖方法,粗放式放牧转变为集中式放牧,实现了户户有产业,家家有收入。

   还是要从发展产业上想办法、找出路。张延堂深有感触地说,富民新村通过组织引领、龙头带动、入股分红、建厂办企、发展林果经济等方式,建成了包括种植区、养殖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经济林基地、纸箱厂在内的村集体经济产业园区。每年村集体经济的收入,为来年的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实现了产业滚动发展。张延堂说。

   2021年,富民新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66.5万元,较2019年增长3.6倍;村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由2019年的5572元增加到2021年的7500元。

   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富民新村党总支选优配强村党总支和4个居民小区党支部班子,将带动能力强的党员配备到党支部,强化头雁领飞效应。

   我们按照‘降年龄、升学历’的目标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如今,在村两委班子中,有3名90后,为党组织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张延堂说。

   今年6月,富民新村占地50多亩的小游园落成。园内栽植了各类花草树木,修建了凉亭,为村民休闲纳凉提供了新去处。在富民新村,环境好了,钱包鼓了,老百姓的笑声也更多了。

  把家门口的山水风光变成致富的门路

   晨光中的朱家沟,山明水秀,村口那棵有1800年历史的麻柳树,犹如一把撑开的巨伞,守护着古老宁静的村庄。从麻柳树沿村道缓步而上,一条从山峰峭壁间涌流而出的溪流蜿蜒而下,溪水旁的民居沧桑古朴,尽显农耕韵味。

   朱家沟位于陇南市康县岸门口镇,夏日炎炎,高大的绿树阻隔了暑热侵袭,不少游客携家人来此避暑消夏、体验乡村风情。漫步朱家沟,上了年纪的老艺人弹起土琵琶、唱着毛山歌,阵阵悠扬的乐声唤起了人们记忆中的乡愁。

   曾经的朱家沟,光棍多、贫困户多、流失人口多。村口的一条燕子河,隔绝了朱家沟与外面日新月异的世界。村党支部副书记朱彦杰拉着记者边走边看,一语道出了朱家沟曾经贫穷和落后的关键所在。

   2016年,朱家沟被列入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朱家沟采取政府奖补、群众参与的方式,整合项目资金,改造庭院房屋,硬化道路,修建桥梁,打造叠水景观。

   同时,村里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保护性地打造了朱家沟麻柳广场,改造了朱家沟城门楼,修建了室外农耕用具展示区归朴园和打铁体验区练炉坊,绘制了以传统农耕文化和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宣传墙,提升了全村文化品位。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朱家沟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突出保护与修缮、挖掘与传承,2016年年底被收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底子打好了,接下来就是发展产业了。朱彦杰说,朱家沟采取党支部+旅游协会+农户的运作模式,由党支部牵头,成立了集乡村旅游、休闲娱乐、农家客栈、餐饮服务于一体的朱家沟乡村旅游协会,带动农户增收脱贫。

   如今的朱家沟,游客多了,产业多了,外来媳妇儿多了。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13年的3800元增长到2021年年底的12800元。朱彦杰自豪地说。

   近年来,岸门口镇将自然生态、人文服务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积极推动旅游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岸门口镇党委副书记王中才告诉记者,发展乡村旅游为原本闭塞的乡村打开了一扇窗,把村民家门口的山水风光变成了帮助他们增收致富的门路。

  村上的事就是自家的事

   这些年,村里变化太大了,发展太快了,今天的好日子,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张掖市高台县巷道镇东联村村民贺会琴拿出自家的全家福给记者看,照片上,一家人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照片下面,印着一行小字: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家庭和睦,孝敬老人。这是我为人处世的态度,也是我们家的家风家训。贺会琴自豪地说。

   这张全家福、这条家训,收录在东联村的村志里。

   东联村是远近闻名的明星村。东联村第一书记胡宗仁介绍,早在2012年,东联村就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一户一块田的土地整合工作,为发展规模化、机械化耕种创造了条件。2017年,全村2780亩土地全部交由合作社统一经营,按一亩一股折股量化,每年发放股金138万元,并培育发展起以早酥梨和蔬菜为主的村级特色产业,当年入列全国一村一品村镇。2021年,东联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7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10万元以上。

   虽然经济条件好了,但群众的思想观念并没有追上经济发展的步伐。胡宗仁说,几年前的一件小事他至今记忆犹新。

   由于村里实行土地股份制改革,老百姓变成了合作社的产业工人。正是上班时间,胡宗仁听到,一位村民对前面赶路的人说:给村里干活,你不会走慢一点吗?对待公共事务不上心、懒散拖拉,这是当时东联村部分村民的态度。

   当时,《东联村志》的编撰正好提上日程。编写村志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我当时想,如何让老百姓的思想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步调统一起来,编写村志是一个突破口。胡宗仁说。

   《东联村志》历时两年编写完成,2022年初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封面照片展示了东联村一望无际的良田沃野,这本60万字的村志不仅全面真实地记录了东联村的发展历史,还收录了全村264户居民的全家福照片和家风家训。

   村志内容与每家每户密切相关,让村民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归属感。村民在了解东联村发展史的同时,也自觉开启了家风、家训的传承。胡宗仁说。

   这本村志展现了全村居民的精神面貌,每家每户都有一本。大家私底下都有一种攀比心理,看到别人的家风家训好,会想着自家也不能落下。印在村志上的家风家训,就是自家许下的为人处世的诺言。在日常生活中,这家风家训会时时处处提醒自己,不忘诺言。贺会琴说。

   大家都奔着‘好’的方向走,这就是村志的引导作用。胡宗仁说,今年年初,东联村召开《东联村志》印刷出版募资大会,10天时间,全村264户捐款26万元,充分展现了东联村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如今,村上的事就是自家的事已成为东联村民的共识。胡宗仁回忆,去年10月,疫情防控期间,东联村的年轻党员纷纷挺身而出,主动承担志愿服务工作;远在新疆工作的朱兴海,听闻家乡疫情防控形势紧张,主动出资,让家人给村里挨家挨户送去5斤肉以改善生活;在县城开酒店的朱建磊,给全镇坚守一线的志愿者免费送餐……当时很多爱心人士赶着给志愿者送午餐,送餐都要提前打招呼,送晚了都排不上号呢!贺会琴说。

   行走在陇原大地,处处可见富民新村、朱家沟、东联村这样火热的乡村振兴图景。

   今年以来,甘肃聚焦重点群体,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一季度,脱贫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1.2元,同比增长6.1%,高于甘肃全省农村平均水平。甘肃省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同志说,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强化精准帮扶,推动脱贫地区更多依靠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本报记者 宋喜群 王冰雅)

相关:

本文地址:https://www.ctbupx.cn/xyxs/10969.html
最新文章
  • 023-6276-2687
  • 136-5761-5475
  • 574888563@qq.com
  • 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19号
  • 关注我们

  • Copyright © 2018-2025 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渝ICP备18017634号-7 联系我们
    重庆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基地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大学重庆干部培训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