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要靠深化改革。我们要靠改革破解发展动力不足的难题,理顺地权关系,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立足“特”“优”战略,构建产业融合体系;贯通“三治”经脉,织密善治共生网络;坚持“三个融合”,绘就城乡共美新画卷。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开宗明义指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并对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重要部署。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强化农村改革创新,在坚守底线前提下,鼓励各地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要立足省情实际,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引擎,奋力绘就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西篇章奠定坚实基础。
理顺地权关系,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土地制度改革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命题,要紧扣“保障权益、激活要素、优化配置”三维目标,以处理好农民与土地关系为主线,深化关键改革:一是巩固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效能。完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机制,健全土地经营权市场化流转与法治保障体系。重点推广“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模式,有效整合小农户分散化经营资源,为有机旱作农业规模化提供制度支撑。二是创新宅基地“三权分置”实现机制。在严守集体所有权、保障农户资格权前提下,探索宅基地使用权有偿退出、跨村流转、复合利用路径。通过盘活闲置资源,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提供承载空间,同步强化土地用途监管,妥善管控“非农化”“地产化”风险。三是深化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同责同管,建立全省统一产权交易平台,完善入市规则、价格评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实现闲置资源向活化资本的有效转化,壮大集体经济根基。
立足“特”“优”战略,构建产业融合体系。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要着力做好“土特产”文章,以产业振兴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山西要立足山多地少、气候多样的资源禀赋,聚焦“特”与“优”深化农业产业革新,着力构建多业态融合的创新体系。一是强化科技赋能。建设农业大数据平台,推动5G、物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实现精准化种植、智能化管理和高效化运营;通过品种培优、标准引领强化“有机旱作·晋品”品质内核,依托“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矩阵提升溢价能力,实现优质优价的市场转化。二是延伸全产业链条。依托“南果中粮北肉东药材西干果”五大平台,推动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集群化发展;构建“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全链条,确保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高效流通;同时衔接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资源,发展休闲康养、农事体验等“农业+”场景,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增值。三是创新联农带农机制。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协作体系,通过订单生产、基地示范、技术服务等模式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轨道;同步探索集体经济壮大新路径,通过资源发包、资产参股等多元实践,实现集体增收农民致富“双赢”。
贯通“三治”经脉,织密善治共生网络。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治理现代化作为和美乡村建设的“铸魂”工程,关键在于深化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一是党建引领强化自治根基。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完善村民议事、村务监督机制,保障农民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通过“网格化+数字化”提升治理精细化水平,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群众事群众议、群众定、群众督”。二是法治护航平安乡村。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常态化开展“靶向式”普法教育,提升农民法治素养,引导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行动自觉。聚焦土地纠纷、集体资产分配等痛点,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强化源头治理。同步强化“三资”监管信息化建设,推动集体资产交易透明化、规范化。三是德治浸润乡风文明。挖掘晋商文化、黄河农耕文明等深厚文化底蕴,实施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建设村史馆、乡风文明长廊,以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构建精神共同体,为乡村善治注入持久精神动能。
坚持“三个融合”,绘就城乡共美新画卷。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解决城乡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战略路径。要立足省情,以“县域一盘棋”规划为统领,统筹空间重构、要素流动与民生共享,推动城乡从“双向奔赴”迈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融合新境界。一是坚持规划共绘。推动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编制“多规合一”县乡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产业集聚区与宜居生活圈。依托“三个一号旅游公路”串联城镇节点与特色村落,重点打造驿站节点村、城郊融合型精品示范村,推动乡村成为城市生态屏障、文化名片,形成“城中有乡、乡中有城”的网状融合结构。同步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解决农村土地细碎化问题,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二是坚持要素共通。以市场化改革为引领,全面打通城乡要素流通堵点。实施“乡村振兴合伙人”计划,吸引专业人才投身乡村;设立乡村振兴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助力产业发展;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城市技术与先进理念向乡村流动,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同时,借助电商平台,让乡村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走进城市,也让乡村的休闲旅游、民俗文化吸引城市居民,带动乡村人气与财气,激活城乡要素双向循环。三是坚持服务共享。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资源下沉,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县域医共体、三级养老网络,缩小城乡“幸福差距”,推动公共服务“同质同标”。
【执笔人:陈艳珍 赵杜灵,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 山西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
新闻资讯
开班动态
方案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