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重庆工商大学党政干部培训中心官方网站!上重庆干部培训班
干部培训中心
重庆干部培训高校基地
023-6276-2687
136-5761-5475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新闻

弘扬“中国—中亚精神” 共绘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篇

点击数:502 时间:2025-08-18 作者:重庆工商大学
,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区域层面的生动实践,其蕴含的文明观与发展观已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共鸣与深度思考。  东方智慧引领区域合作的范式创新  新型国际关系理论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核心要义,突破了传统国际关系中强权主导与零和博弈的思维窠臼,为全球秩序变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交往实践,正是这一理论从理念到行动的完整验证:在文明维度

  习近平主席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发表题为《弘扬“中国—中亚精神” 推动地区合作高质量发展》的主旨发言,首次系统阐述了“互尊、互信、互利、互助,以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现代化”的“中国—中亚精神”。这一精神既是双边合作价值内核的理论凝练,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区域层面的生动实践,其蕴含的文明观与发展观已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共鸣与深度思考。

  东方智慧引领区域合作的范式创新

  新型国际关系理论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核心要义,突破了传统国际关系中强权主导与零和博弈的思维窠臼,为全球秩序变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交往实践,正是这一理论从理念到行动的完整验证:在文明维度,始终尊重中亚各国文化的独特性与发展道路的自主性,构建起“和而不同”的文明对话机制;在多边舞台,基于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等框架,共同捍卫国际公平正义,坚决反对将人权问题政治化;在务实合作中,依托中哈原油管道、中吉乌铁路等标志性项目,实现要素互补与利益共享。从建交初期的边境贸易探索到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度融合,合作历程本质上是新型国际关系理论在区域场景中不断具象化、系统化的实践过程。

  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进一步拓展了区域合作的理论边界。中国与中亚合作摒弃了制度输出的单向思维,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纽带,实现发展战略的精准耦合;通过技术转移、人才培育等赋能式合作,增强中亚国家自主发展能力,突破传统援助模式的局限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携手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政治互信的持续深化、发展成果的共享、人文纽带的紧密联结,共同构成了中国—中亚合作的三大支柱,为区域合作提供了稳定的结构支撑。

  从利益协同到理念共识的价值跃迁

  中国与中亚五国的政治互信构建呈现出清晰的阶段性演进特征:建交初期以经济合作为纽带,形成基于共同利益的“事务性互信”;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推动互信进入“制度性保障”阶段,合作机制化水平显著提升;“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则将双边关系推向“战略性协作”新高度,实现了从利益契合到价值认同的质变。

  “中国—中亚精神”的提出标志着双边合作在理论与价值层面的双重突破。“互尊”彰显文明平等的哲学内核,为不同文化共生提供了伦理基础;“互信”破除零和思维的认知壁垒,构建起可持续合作的心理契约;“互利”锚定共同繁荣的发展目标,形成利益联结的长效机制;“互助”凝聚应对挑战的团结力量,强化了命运与共的集体意识。这一精神既深度契合全球发展倡议的核心要义,也精准回应了中国与中亚国家对平等合作,推进共同现代化的价值追求,为双边关系注入了持久的精神动力。

  全球发展倡议的区域落地与效能释放

  发展战略的精准对接是全球发展倡议在区域层面落地的关键路径。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提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将“五通”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中吉乌铁路项目的推进不仅实现基础设施的物理联通,更带动政策协调、贸易便利、资金融通与民心相通的协同发展;开展行车许可证电子化、成立实业家委员会及产业、投资合作论坛及海关署长会晤机制等举措,将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合作的整体效能与抗风险能力。

  减贫、教育交流、荒漠化防治三大合作中心的设立,开创了“造血式”发展合作的新范式。减贫合作中心通过分享精准扶贫经验,助力中亚国家构建符合实际的减贫体系;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依托生态修复技术共享,共同应对区域环境挑战……这些合作机制超越了短期利益交换的局限,通过能力建设提升中亚国家的自主发展潜力,为可持续发展注入内生动力。在单边主义抬头导致全球产业链断裂风险加剧的背景下,双边达成的贸易畅通合作平台建设、投资协定升级等成果,为多边主义实践提供了可操作的区域方案,也为全球价值链治理贡献了智慧。

  文明互鉴筑牢合作的社会根基

  人文交流作为软实力建设的核心载体,是消解隔阂、促进文明进步的关键路径。《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国际版)在中亚的广泛传播、中国—中亚合作论坛的持续开展,通过文化传播与价值传递,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中亚社会的深度浸润。教育领域,孔子学院为中亚青年提供了认知中国的窗口;旅游领域,签证便利化措施促进民间交往密度提升;友城网络的拓展则实现了多领域交流的覆盖。

  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构建“官方引领—民间参与—市场协同”的多元人文合作格局:官方通过文化中心、高校分校等制度化安排构建长效机制;民间依托青年创业、文化展演等活动形成经济与文化的良性循环;永久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署,以法律形式将世代友好的原则固定下来,推动双边关系的深层跨越,为政治互信与发展合作筑牢社会根基。

  时代意义与未来展望:区域范式的全球价值释放

  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的丰硕成果,既是中国周边外交理论创新的实践验证,也是新型国际关系与全球发展倡议在区域场景的成功落地,为发展中国家突破“中心—外围”困境、实现共同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峰会创新的合作机制丰富了区域合作的理论图谱,为全球发展倡议的拓展提供了实践样本与经验支撑。

  展望未来,中国与中亚国家需在三方面持续发力:以高层交往为引领深化政治互信,巩固战略协作的制度基础;以产业协同为抓手拓展发展共享领域,提升经贸、技术、人才合作的质量与效益;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厚植民心相通根基,让文明互鉴成为连接心灵的永恒纽带。随着交往实践的深入推进,中国—中亚合作的深层规律与全球影响进一步彰显,必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续写新篇章。

  中国与中亚的合作实践印证,真正的区域合作,必以文明互鉴为根脉,以共同发展为目标,以命运与共为依归。“中国—中亚精神”的提出与践行,不仅为这片古老土地注入新的活力,更向世界宣告,超越意识形态分歧、聚焦共同利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从愿景变为现实。

  (作者为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相关:

本文地址:https://www.ctbupx.cn/szxw/28846.html
最新文章
  • 023-6276-2687
  • 136-5761-5475
  • 574888563@qq.com
  • 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19号
  • 关注我们

  • Copyright © 2018-2025 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渝ICP备18017634号-7 联系我们
    重庆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基地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大学重庆干部培训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