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重庆工商大学党政干部培训中心官方网站!上重庆干部培训班
干部培训中心
重庆干部培训高校基地
023-6276-2687
136-5761-5475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新闻

求真向善尚美,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点击数:675 时间:2025-07-09 作者:重庆工商大学
兼备、素质全面、模范表率、堪当重任”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以“求真”为本,夯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发展基石。当前,我国社会环境错综复杂,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各种思潮纷纭激荡,这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高校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引导广大青年求真学问、解真问题、练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新时代新征程,高校要坚持以“求真”“向善”“尚美”理念塑造全方位立德树人新格局,努力培养更多“政治坚定、德才兼备、素质全面、模范表率、堪当重任”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以“求真”为本,夯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发展基石。当前,我国社会环境错综复杂,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各种思潮纷纭激荡,这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高校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引导广大青年求真学问、解真问题、练真本领,做“真学”“真信”“真用”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一是持续加强理论武装,培养广大青年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信仰者”。既要积极推进高校本硕博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围绕机制建设、课程教学、师资队伍、资源开发等方面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努力提高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实效,又要以主题党日活动、团日活动、主题班会等为依托,持续开展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报告会,营造“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良好氛围,引导青年学生自觉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还要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探索构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校院联动培养机制,为党培养更多堪当重任的青年政治骨干。二是深入推进实践育人,培养广大青年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忠诚践行者”。一方面,要深入推进校地合作、馆校协同,建好用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结合,以“场馆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构建高校实践育人新范式。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青年学生通过政务实习、企业见习、社区公益、社会调研等形式走进机关、企业、社区、乡村,在国情考察、社会观察、调查研究、学习体验中领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与实践伟力。此外,还要持续加强校院两级青年理论队伍建设,引领宣讲团成员不断优化宣讲内容、创新话语表达、拓展传播渠道,在讲好党的创新理论中贡献青年力量。三是注重培养能力本领,培养广大青年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决拥护者”。一方面,高校要以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为支撑,加快构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拓展”的进阶式课程体系,创新探索“主修专业+辅修专业+微专业”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增强。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推动党建带团建制度机制有效落实,动员引领青年学生与党同心、跟党奋斗。要依托“党建引领+团建赋能”工作模式,深入实施“铸魂追梦工程”与“铸魂卓越工程”,在学生组织、科研平台、“一站式”社区等合理设置功能型党支部与团支部,帮助学生铸牢信念、明确奋斗目标、提升素质能力、掌握过硬本领,把个人成长与国家、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好青年。

  以“向善”为导,校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言行坐标。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是否崇德向善不仅影响着自身的成长发展,也关乎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和文明风尚。为此,高校要进一步健全道德教育体制机制,以深化对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引导、推动青年学生的道德实践养成,培养更多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一是要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在学生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健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体制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深入推进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体系化研究和学理化阐释,阐明中华传统美德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不同层次的规范要求和内在关联,为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学生道德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又要深刻把握数字时代青年学生的群体特征,以全新话语风格、呈现形式与传播载体推动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促使青年学生能够将其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要发挥先进典型在学生道德教育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善于抓典型,让典型引路和发挥示范作用,历来是我们党重要的工作方法。一方面,要深入组织开展“道德模范进校园”活动,邀请各级各类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参与“开学第一课”“信仰公开课”主题宣讲活动,以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积极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校园氛围。另一方面,要做好“身边的榜样”的挖掘、培育和选树工作,以“榜样教育”为抓手促进高校学生道德建设,提升高校学生道德教育实效。三是要知行合一推动新时代高校学生道德实践。高校要不断丰富道德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学雷锋和志愿服务活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科研道德与学风建设主题活动及其他道德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将良好的道德品质外化为实际行动,自觉做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新时代好青年。

  以“尚美”为韵,涵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内在品质。马克思基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对“美”进行了深邃的思考,提出“劳动创造了美”这一著名论断。美的规律是在人的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强调人要通过社会实践创造出美的对象、创造出对象世界的美,并使自己的审美能力不断得到提升。而美育正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现实的人,其根本旨归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为做好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新时代新征程,高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为指引,探索构建“美育+思政+实践”融合育人新格局,不断提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一方面,要切实推进高校美育课程、思政课程、课程美育、课程思政同向同行。高校美育和思政教育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两者都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目标,并且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可以实现优势互补、相辅相成,有利于高校实现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既要深入挖掘美育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着力推进高校美育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在课程教学中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更好地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又要深度把握思政课程中蕴含的美学元素,将艺术之美、自然之美、社会之美、科学之美充分融入思政课教学,在语言美、表达美、情景美的统一中进一步彰显思想之美。同时,要以文学、历史学、哲学类等人文社科专业课程为核心,系统打造“课程思政+课程美育”双轮驱动示范性课程群。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两者在课程教学中的有机融合与协同渗透,进而构建起“知识传授—审美强化—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立体化育人模式。另一方面,要立足“大思政”工作格局,探索创新思政实践与美育实践协同育人。高校要依托校史馆、博物馆、艺术馆、红色教育基地等校内外资源,打造“行走的美育思政课堂”,让思政教育从理论说教转化为具象化的审美体验,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强审美能力、获得情感共鸣、增强价值认同。此外,还要搭建美育实践创新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题微视频创作、主题话剧展演等活动,以镜头语言讲述红色故事、以舞台表演再现革命历史,将思政内核融入艺术表达,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素质能力提升研究”(23VSZ055)、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本硕博一体化研究”(2023SJYB1394)阶段性成果】

相关:

本文地址:https://www.ctbupx.cn/szxw/28551.html
最新文章
  • 023-6276-2687
  • 136-5761-5475
  • 574888563@qq.com
  • 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19号
  • 关注我们

  • Copyright © 2018-2025 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渝ICP备18017634号-7 联系我们
    重庆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基地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大学重庆干部培训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