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地指出:“各种经济学理论五花八门,但我们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只能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而不能是别的什么经济理论。”这为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中国实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夯实了信念之基。新时代新征程,有必要以“三个融合”为支撑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进而引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一是实践融合:“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推进现代政治经济学原理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对创新与实践的关系作出科学论断,强调“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深刻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首要的事情是实现理论自主。
当今世界,经济学理论长期被西方新自由主义所主导。特别是,以货币主义学派、供给学派、新制度经济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等为代表的西方主流经济学构建西方学术霸权、把持国际话语体系,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带来了社会不平等、金融不稳定。同时,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经济增长、脱贫攻坚的成功实践以及新质生产力发展、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变革等“隔靴搔痒”,无法给出合理的、深刻的理论解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决定我们的经济学要避免沦为西方经济理论的简单注脚,打破对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的学术依附。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以问题为导向、起点和动力源,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深度融入解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等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进而实现融合与创新。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打造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为根本遵循,真正扎根中国大地、具有强大解释力和指导力的现代政治经济学,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二是方法融合:以“两个结合”为根基,推进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创新。
长期以来,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以“自私人”假设为起点,以边际、均衡分析为利器,并依托微观与宏观的分析框架,在学术评价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垄断经济理论学术话语权,阻碍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原创性经济理论的发展空间。
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标识之一在于范式的自主性。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1962年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将“范式”定义为某一科学共同体共享的信念、价值观、方法和技术体系,使其成为科学哲学的核心概念以及区分知识体系主要差异的基本理论框架。自主知识体系的范式自主性,昭示着该知识体系拥有独立锻造的学术术语、核心理论、分析方法及实践规范等方面的一套模式或标准,而不是简单沿袭或套用其他知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要指示,为我们打破西方学术范式的窠臼,实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学科、学术、话语上的整体性创新指明了方向。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打造“科学共同体共识”的中国化表达。构建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就是要突破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的藩篱,以“两个结合”为根基,融通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可借鉴的经济思想,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
比如,“人民至上”而非“资本至上”、“共同富裕”而非“贫富分化”、“公有制为主体”而非“私有制为主体”、“国家规划主导”而非“个体盲目决策”、“人类命运共同体”而非“单边经济霸权”等范畴和理论体系,充分体现经济理论的继承性与原创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系统性与专业性。
从构建策略看,应牢牢坚持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内核,广泛借鉴中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法,积极开展跨领域、跨学科的方法融合和理论突破。可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其他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进行融合创新,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文化学、新闻学、国际关系学之间进行交叉研究,并借鉴系统科学、复杂性理论等最新研究方法,构建既超越传统苏联经济学范式又超越现代西方经济学范式的新范式。
学术流派作为学科成熟、学术民主和学术繁荣的象征,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具有突出的原创学术理论推动力。要响应关于“坚持和发扬学术民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学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的殷切号召,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理想图景,深入推进政治经济学学派建设和发展,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式创新推向新境界。
三是目标融合:“为人民做学问”,推进现代政治经济学自主性体系创新。
除了理论自主性、范式自主性,自主知识体系的第三个重要标识便在于体系本身的自主性。所谓体系本身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标准体系、价值体系、话语体系上的自主性。具体而言,在标准体系上,重点在于优化政治经济学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搭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且能够切实解释、解答中国经济问题的学术评价标准体系;在价值体系上,牢固确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立场,把满足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本需求、根本权利作为价值体系的根本内涵,把正在发生的劳动、财富、货币、资本、交换、金融、正义、分配、消费、国际交往等问题作为价值体系的内容聚焦,构建坚持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学说探究与学科规范、学术自由与遵纪守法相协调的价值体系;在话语体系上,充分彰显中国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显著优势,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自信构建自为发展的“中国学派”。
从孔孟老庄的百家争鸣到诸子百家的思想交锋,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智慧薪火相传。要以标准、价值、话语三维坐标体系为导向,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展开多方合作,在学科体系、教材建设体系、研究组织体系、平台支撑体系、评价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优化与创新。比如,把《资本论》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与马克思早期设想的政治经济学六分册结合起来,构建“直接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分配过程、国家经济过程、国际经济过程”的“五过程法”现代政治经济学新体系,并且批判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构建“渺观、微观、中观、宏观、宇观”的“五观”现代政治经济学新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有生命力,就必须与时俱进。新时代新征程,要进一步融合多学科、多领域、多目标创新,推进原理创新、范式创新、体系创新,积极提升现实解释力和指导力;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科学配置学术资源,包括探索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政治经济学奖项、改进和完善学术评价指标体系、培育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的财经类大学和一流经济学科,为人类经济文明进步贡献中国理念、中国理论、中国方案。
(作者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
新闻资讯
开班动态
方案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