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重庆工商大学党政干部培训中心官方网站!上重庆干部培训班
干部培训中心
重庆干部培训高校基地
023-6276-2687
136-5761-5475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新闻

大城之治:超大城市治理新模式的时代探索

点击数:195 时间:2025-07-23 作者:重庆工商大学
的新型治理模式。  人民至上理念引领治理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深刻揭示了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取向,为新时代城市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动遵循。这一理念所体现的人民至上价值立场,正是引领超大城市治理变革的核心原则,是新时代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方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鲜明地写在自己

  超大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环节。面对超大城市人口密度高、结构高度复杂、治理需求多元等现实挑战,亟须在治理理念、模式和手段上不断创新,探索符合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彰显人民立场的新型治理模式。

  人民至上理念引领治理变革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深刻揭示了城市发展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取向,为新时代城市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动遵循。这一理念所体现的人民至上价值立场,正是引领超大城市治理变革的核心原则,是新时代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方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人民谋解放,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人民谋幸福,再到改革开放以来为人民谋发展,党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不仅体现在党的理论创新中,更贯穿于国家治理的各个环节。让人民真正成为城市治理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

  人民至上理念驱动超大城市治理的深刻变革,本质上体现为城市治理逻辑的转变,城市治理不再仅仅依赖行政工具和技术手段推动,更加注重价值导向和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这一转变以内在的主体关系重构为核心,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治理主体与对象的关系上,推动人民从治理对象转变为治理主体,打破传统政府—民众单向管理的格局,逐步建立健全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为特征的多元共治体系。二是体现在治理目标与手段的协调上,强调治理手段要服务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目标,始终围绕“人的全面发展”优化政策工具,推动形成治理目标与治理工具之间的良性互动、动态调整机制。三是体现在制度与实践的结合上,着力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制度化、程序化地融入治理过程,通过民主协商机制、利益表达渠道和法治保障体系,使治理活动既合乎规则,又回应民意。

  聚焦民生需求提升治理精准度

  民生所向,治理所往。超大城市治理的核心在于精准回应人民需求,将民生福祉作为治理的首要目标。超大城市通过精细化管理,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例如,上海在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中,以社区为单元,精准布局公共服务设施,优化资源配置,让居民在步行15分钟内即可满足日常生活的各种需求。这种以民生为导向的治理模式,不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便利性,更体现了城市治理的温度。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城市治理的指南针,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超大城市治理通过全过程人民民主,将民生需求转化为具体的治理行动,实现了从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的转变。2023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强调优先对群众需求迫切、城市安全和社会治理隐患多的城中村进行改造,切实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提升城市治理水平。这些举措不仅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也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品质。只有紧紧抓住民生需求,才能真正提升超大城市治理的精准度,让城市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建设智慧城市推动治理现代化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要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这为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指引。超大城市治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满足人民需求的重要手段。智慧城市建设旨在通过先进技术手段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政府以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为引领,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收集、分析城市运行数据,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确保政策更加符合人民利益。从智慧交通系统中车辆的实时调配,到城市能源的智能管控;从公共安全的预测预警,到医疗服务的远程精准送达;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集成与数据互联互通,让城市仿佛拥有了一颗强大的“智能心脏”,稳定且高效地跳动,为超大城市治理的现代化进程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智慧城市的迭代升级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动着“人民至上”的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通过智慧理念创新、应用场景拓展、体制机制适配,超大城市正逐步构建起智慧、高效、协同的治理体系,为人民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公平的城市生活环境,为超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提升城市韧性严守治理安全底线

  韧性城市建设是确保城市能够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灾害的关键。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明确了包括加强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加快老旧管线改造、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完善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等一系列措施。这些举措为超大城市治理提供了清晰的方向,确保在面对灾害或风险时,城市能够保持稳定运行。

  城市韧性建设关乎城市的生存力与发展力,政府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有效规划和完善基础设施,政府可以显著提升城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在灾难发生时,城市能够迅速恢复正常秩序。同时,健全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与应急管理能力将有效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社会风险。这些措施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治理效能,也为确保城市的安全稳定打下坚实基础。

  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韧性城市建设的核心目标是让人民在面对自然灾害、社会冲突等各种挑战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和支持,享有更安全、更稳定的生活环境。达成这一目标,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抗风险能力,也保障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推动了超大城市向着更加现代化、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

  我国超大城市治理创新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治理路径。面向未来,需持续推进治理理念革新、制度创新和技术赋能的系统性变革,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通过完善多元共治机制、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强化数字治理能力等举措,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这不仅为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更为全球城市治理现代化贡献了实践智慧,必将推动城市发展向着更高水平的治理现代化目标稳步迈进。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首都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首都治理研究院博士后)

相关:

本文地址:https://www.ctbupx.cn/szxw/28671.html
最新文章
  • 023-6276-2687
  • 136-5761-5475
  • 574888563@qq.com
  • 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19号
  • 关注我们

  • Copyright © 2018-2025 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渝ICP备18017634号-7 联系我们
    重庆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基地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大学重庆干部培训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