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重庆工商大学党政干部培训中心官方网站!上重庆干部培训班
干部培训中心
重庆干部培训高校基地
023-6276-2687
136-5761-5475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新闻

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影响及应对

点击数:331 时间:2025-07-23 作者:重庆工商大学
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短期冲击。  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调研时强调,“发展人工智能前景广阔”。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与历次科技革命相似,作为通用技术的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将重塑经济产业结构并引发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调整

  阅读提示: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市场呈现出多样的结构性影响,其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对新职业新岗位的创造,长期来看有利于高质量就业。但短期内带来劳动力市场摩擦,导致劳动者失业和效率损失。政府相关部门应以多样化、结构性政策的组合配置有效应对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短期冲击。

  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调研时强调,“发展人工智能前景广阔”。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与历次科技革命相似,作为通用技术的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将重塑经济产业结构并引发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调整。那么,人工智能技术会对我国劳动力市场带来怎样的冲击和结构性影响以及如何应对,笔者就该问题展开分析。

  就业替代与就业创造的双面效应

  人工智能是能够执行具有人类智能特征任务的技术,随着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在该领域的运用,人工智能在近些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些技术在包括图像识别、语音翻译、自动驾驶、智能客服,以及以大模型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表现优异,对原先独属于人的一些生产任务实现了自动化替代。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工作岗位率先被替代呢?研究发现,那些重复的、遵循一定流程组成的工作任务,可以由计算机程序编码处理,自动化替代劳动力首先在这样的岗位发生。人工智能技术更新迭代和不断精进,这种替代由体力劳动者向脑力劳动者、由低技能劳动者向高技能劳动者推进。早先,制造业企业的工业机器人、机械臂替代了流水线工人,自动售货机、自动提款机代替售货员和银行柜员工作。最近两年,替代效应也在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发生,人工智能影像诊断运行良好,人工智能可以快速检索和生成法律文书,一些医学影像师和助理律师的工作也正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在实践中,人工智能的替代效应是否发生,除技术上解决了可编码问题以外,还取决于经济成本因素的考虑。由于数字设备的价格随时间不断降低,因此,只要技术上可行,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企业而言就是节约成本。

  当前,专用人工智能领域进展飞速,在某些特定任务上可以替代乃至超越人的劳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呈指数级增长,人工智能替代劳动力的广度和深度将不断被突破。然而,人工智能很难完成人类所能完成的所有智力任务,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无法预测,且由于其开发成本高昂,能否真正实现存在争论。特别是当生产任务复杂,需要互动和决策推理的时候,人的劳动更具优势。

  人工智能对部分劳动的替代作用,导致一些就业岗位减少,但同时创造出更多新的就业岗位。职业是典型的社会分工形式,不同职业间具有互补性。当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简单化、程式化岗位的替代之后,劳动者可以集中精力于那些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领域和岗位,发挥人独有的创造力、判断力等抽象思维能力。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和一些非常规类型任务互补。非常规认知型任务需要劳动者具备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如程序员、分析师和工程师等从事的工作任务。广义上还包括非常规交互型任务,完成这些任务需要劳动者的工作经验积累和人际沟通能力,如医生、教师和律师等从事的工作。非常规任务难以用程式化的编程技术解决和替代,人工智能在这些领域的应用与岗位互补,增强了劳动者的工作效率。此外,随着人工智能的应用,需要更多的人来训练、操作和维护人工智能技术,从而创造出如人工智能训练师、算法工程师、全媒体运营师等新的职业和岗位。

  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影响

  人工智能与职业变迁。人工智能通过重塑社会分工格局改变职业结构。首先,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会淘汰一些旧职业。当一个职业的主要工作任务可以被人工智能完成以后,作为资本化身的智能机器将进入并承担这一环节的分工,劳动要素退出。那些任务单一化、技能简单化的职业首先被人工智能取代并退出社会舞台,例如流水线工人、售票员、收银员、办公文员等。其次,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又源源不断地创造新岗位、新职业和新业态。第一,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社会生产率,增加了居民收入,那些具有高收入弹性的服务业随之扩张,带来医疗护理、教育、休闲娱乐等领域就业的增加。第二,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需要信息技术、数据科学、芯片设备等技术密集型行业的支撑,从而带动这批高技术人员的就业。第三,人工智能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创造出大量的新职业和新岗位。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显示,未来5年内大数据专家、金融科技工程师、人工智能专家等职业的增长率将超过80%。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2019—2021年间就发布过50多种新职业,这些职业包括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云计算技术人员、大数据技术人员等,传统产业升级造就的工业机器人操作员、运维员,以及源自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互联网营销师、在线学习服务师等。

  人工智能与技能适配。技能是劳动者从事各个职业任务应当具备的能力,社会对劳动者核心技能的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首先是原有职业所需的技能要求和任务结构发生改变,同一职业内对非常规技能的要求在增加。举个例子,随着个人计算机和办公软件技术的普遍应用,办公室秘书无需再掌握操作机械打字机的技能,但需要熟练掌握电脑知识和软件实用技能,具备团队协作和组织沟通能力。其次,随着人工智能对一些常规型职业的替代以及新职业的创造,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劳动者不仅要掌握本职业的专业化技能,还要适应和其他职业交叉合作的要求,因此更需要掌握认知技能和社会技能这两大人工智能不可替代的“软技能”。近年来,劳动力市场对这两种技能的需求和工资回报都在上升。在未来,培养人工智能技术素养,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的能力同样重要。劳动者应通过人机协作,集中精力于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生产任务,学习并拓宽新技能,降低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风险。

  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冲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也对就业和收入分配带来深刻影响,包括一些负面影响,需要有效应对和解决”。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市场呈现出多样的结构性影响,其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对新职业新岗位的创造,长期来看有利于高质量就业。但短期内带来劳动力市场摩擦,导致劳动者失业和效率损失。政府相关部门应以多样化、结构性政策的组合配置有效应对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的短期冲击。

  从劳动者的从业结构看,常规职业类型的劳动者容易受到人工智能的负向冲击。劳动力市场降低对该类型劳动者的需求,使从业人员被迫离职,带来收入下降和福利损失。低技能劳动者、中老年劳动者是常规职业从业人员的主要部分,其学习新技能、寻找新工作需要更长时间。在此期间,有关部门要因地制宜做好社会保障托底工作,并为就业弱势群体提供技能培训。

  从劳动者的技能结构看,技能的培育是一个慢变量,教育部门应超前引领学生的素质养成和技能培养。动态优化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及相应的专业设置,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对新职业和新技能人才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软技能”。与此同时,劳动者应主动学习和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培养人机协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全社会要树立敏捷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帮助劳动者主动适应指数级发展、快速迭代的人工智能技术。

  在关注人工智能对就业岗位冲击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就业质量。在劳动力市场中,工作技能可能比学历更重要,数字平台的发展提高了技能与岗位匹配的效率。利用数字平台增强人岗匹配效率既能增加劳动者收入,也有助于提升企业生产效率。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美经贸摩擦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机理及政策应对”(23BJL057)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相关:

本文地址:https://www.ctbupx.cn/szxw/28672.html
最新文章
  • 023-6276-2687
  • 136-5761-5475
  • 574888563@qq.com
  • 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19号
  • 关注我们

  • Copyright © 2018-2025 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渝ICP备18017634号-7 联系我们
    重庆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基地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大学重庆干部培训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