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重庆工商大学党政干部培训中心官方网站!上重庆干部培训班
干部培训中心
重庆干部培训高校基地
023-6276-2687
136-5761-5475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新闻

充分发挥未来产业的创新引领作用

点击数:357 时间:2025-07-24 作者:重庆工商大学
色能源等多个前沿领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要充分认识未来产业的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特征,有效发挥未来产业的创新引领作用,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催生新业态新场景、驱动经济增长和塑造国家竞争新格局。  大幅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前瞻布局

  阅读提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指出:“要扎实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未来产业作为颠覆性科技创新载体、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大国博弈的焦点,其关涉到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元宇宙、脑机接口、绿色能源等多个前沿领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要充分认识未来产业的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特征,有效发挥未来产业的创新引领作用,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催生新业态新场景、驱动经济增长和塑造国家竞争新格局。

  大幅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能够对经济社会起到全局性引领性变革作用。未来产业是重大前沿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产物,富有发展活力和市场潜力,是对生产生活影响巨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能够产生全局带动和引领作用的先导性产业,能够通过技术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也能够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一方面,未来产业涵盖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纳米制造、量子信息、氢能、基因技术等多个领域,能够更大程度、更深层次地加速通用技术迭代。另一方面,不同于传统产业的线性发展模式,未来产业的发展具有颠覆性特征,能够拓展既有产业发展轨道,推动技术、产品、生产流程、组织模式的综合创新,重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幅缩短技术创新到产业化应用之间的进程和周期,催生出新的产业集群,进一步放大科技创新效应。

  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市场需求,持续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瞄准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方向,集中优势资源与力量对数据存储和处理、脑科学、基本粒子、量子信息、新材料及人工智能等领域进行重点攻关,加快推动颠覆性技术突破。推动科研机构及企业积极进行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和标志性产品研发,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促进我国前沿科技突破,高效推动产业创新,不断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

  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

  智能化是未来产业的基本特征之一。“人工智能+”行动为未来产业发展搭建技术底座。一方面,积极推进数字孪生城市安全底座建设和量子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加快新型信息服务体系的建构。例如推动元宇宙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发展及与现实空间的融合,构建起更快速、更简捷、更便宜、更安全、更具辐射力的新一代互联网,为人们提供更为舒适、更为通畅、更具人性的网络体验。在这些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的助力下,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将受到智能化技术的全面影响,为社会管理精细化、智能化提供数据支撑,让社会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随着数据在生产要素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持续强化,会逐渐呈现出未来产业主导技术与传统技术融合催生新业态、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等多向度融合的发展态势,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得以提升。同时,随着未来产业前沿和颠覆性技术迭代和社会嵌入程度的加深,还会催生出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丰富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提升社会智能化水平。因此,以未来产业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就要加速推动未来产业应用场景的开拓,积极建设数字孪生城市安全底座、5G-A、量子通信等新型基础设施,以重大场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推进智能社会发展。同时,加速培育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类脑智能、智能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终端和信息服务产品,扩大智能产品消费群体覆盖面,满足人民群众对数字化、智能化服务的新需求。

  全面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未来产业的战略性特征决定了其具有成为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的潜力,能够成为新经济增长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一方面,未来产业的战略性一定程度上源于产业的强外溢性,具体来说,在大规模产业化进程中,未来产业能够通过复杂的供给需求关系带动关联产业发展,在生产材料、生产模式、产品加工等层面和关联产业紧密结合,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进而带动整个经济体系的建构。例如,在6G、元宇宙等技术的助力下,未来信息服务将渗入生产的各个环节、一切场景,深刻改变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的要素构成,随之衍生出新场景、新需求、新业态,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进而重塑整个经济形态。另一方面,未来产业绿色化、低碳化的特征能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例如,以氢能、核能、生物质能等技术为代表的绿色技术具有调整能源系统结构的潜力,未来产业发展能够大幅提升全面绿色转型的效率,为人类生活生产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推动经济社会向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发展。

  未来产业的快速发展将推动我国产业迅速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面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光伏、5G等优势新兴产业的市场规模正在不断扩大,产业链竞争力在加速提升,应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依托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赋能传统产业的生产模式、生产流程、消费模式等改造升级,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未来产业为方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新型动力持续出现且发挥作用,持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持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未来产业的发展能够推动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和产业合作的深入。要加大力度引入全球创新资源,搭建产业交流合作平台,推动未来产业高水平国际合作,主动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深度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要统筹技术创新和伦理治理,营造包容审慎、安全可持续的全球发展环境。要以未来产业的发展为契机,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积极推进我国与各国、各区域间的经贸合作。深化可持续性发展理念,与各国加强绿色合作和未来产业合作,促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互利共赢。同时,不断深化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未来产业的国际合作分工,坚决抵制对全球合作的阻挠行为和破坏企图,增强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上升,并在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物联网、量子信息等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展现出较为强劲的创新竞争力。要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相关:

本文地址:https://www.ctbupx.cn/szxw/28677.html
最新文章
  • 023-6276-2687
  • 136-5761-5475
  • 574888563@qq.com
  • 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19号
  • 关注我们

  • Copyright © 2018-2025 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渝ICP备18017634号-7 联系我们
    重庆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基地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大学重庆干部培训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