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重庆工商大学党政干部培训中心官方网站!上重庆干部培训班
干部培训中心
重庆干部培训高校基地
023-6276-2687
136-5761-5475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新闻

统筹兼顾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

点击数:896 时间:2025-07-25 作者:重庆工商大学
善治的必由之路。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重构政府、市场与社会主体的权责关系,能够有效破解文化资源配置效率低、文化创新活力不足等深层次矛盾。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优化文化资源配置营造良好文化生态、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强化各族人民对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

  阅读提示:只有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才能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在多元文化格局中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确保文化治理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推动文化供给侧改革是破解文化领域主要矛盾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文化善治的必由之路。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重构政府、市场与社会主体的权责关系,能够有效破解文化资源配置效率低、文化创新活力不足等深层次矛盾。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优化文化资源配置营造良好文化生态、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强化各族人民对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升信息化条件下文化领域治理能力,在思想上、精神上、文化上筑牢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在新时代切实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关键是要构建契合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文化治理体系,统筹兼顾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

  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

  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是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的政治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的重大命题,明确了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极端重要性。在内蒙古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织的边疆民族地区,党的领导不仅是文化治理的政治保障,更是凝聚各族群众的精神纽带。只有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才能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在多元文化格局中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确保文化治理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一是要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各级党组织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思想保证。要强化阵地管理,严格把控各类宣传文化阵地,确保正确舆论导向。要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二是要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文化发展方向。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深化对文化建设规律的系统认知,将党的创新理论全面贯穿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践体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做深做实北疆文化理论研究,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资源,深入开展对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蒙古马精神、“三北精神”等生动案例的征集和研究工作,不断丰富北疆文化内涵。三是推进基层党建与文化服务的深度融合。构建“党建+文化”基层治理新模式,以党建引领文化发展,以文化赋能基层治理,找准文化服务与人民需求的契合点,将基层党建与文化活动紧密融合,以文艺活动凝聚团结协作“向心力”,精心绘就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圆”。要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有效整合文化馆、图书馆、群团组织等基层文化站点资源,积极推进“鸿雁图书悦读”、草原书屋等文化服务,打造集文献共享、展演教育、数字服务于一体的城乡文化共同体。

  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也提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发强烈,文化需求正在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跃升。推动文化供给侧改革是破解文化领域主要矛盾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文化善治的必由之路,对于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提升供给质量,强化文化治理的价值引领效能。一是要守正创新,坚守中华文明的文化内核。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明确价值导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构建梯次分明、类型丰富的供给体系,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以时代精神为其注入新活力,创作生产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反映时代风貌、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的精品力作。二是以科技赋能拓展文化供给的载体形态。把握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推动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转化与智能化开发,构建沉浸式、互动式、云端化的新型文化场景,实现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馆等公共文化资源数智化转型,以技术迭代提升优质内容的传播力与感染力。

  增强触达能力,保障文化治理的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要构建高效畅通的资源配送体系,推动全国不同层级、不同地域公共文化机构的资源实现共享与协作,优化“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订单式服务购买模式,推动建立“文化特派员”“文化主理人”驻点服务机制,增强在地文化的创新性转化能力。要聚焦城乡文明融合,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推动城市优质文化资源向乡村覆盖和延伸,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改造提升,推动城乡居民交流互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文化治理效能、推动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举措。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挑战,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重构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的权责关系,能够有效破解文化资源配置效率低、文化创新活力不足等深层次矛盾,实现从传统的行政管理向系统化、协同化、数字化的现代治理体系的范式转换。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不仅关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更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战略支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优势向文化治理效能的深度转化。

  建立科学有序的文化管理体制,构建多元协同的文化治理格局。首先,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构建科学合理的行政职能架构。通过建立完善权责清单制度对现有机构进行系统性评估,明确部门职能边界,消除职能交叉与重叠,实现文化治理效能的整体性提升。其次,要推进文化领域“放管服”改革。一是从行政管理转向服务治理,建立文化行政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二是从单向管控转向动态监管,运用大数据建立文化市场信用评价系统;三是从部门分割转向协同治理,建立跨部门文化治理联席会议制度。最后,要强化跨部门协作和区域联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涉及多个领域和部门,需要各部门之间紧密配合和协作。加强文化和旅游、体育、农牧、商务、教育、金融等部门单位的协调联动,定期开展工作对接,实现信息共享、活动共办。

  创新文化生产与服务机制,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文化体制机制建设的重点和着力点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从理论到实践、从体系构建到机制制度建设、从基本文化服务到文化建设核心领域、从重点关键领域到系统集成的发展态势。近年来,内蒙古积极创新文化生产与服务机制,着力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打造“歌游内蒙古”等区域文旅品牌,构建以“我和草原有个约定”为统领的“1+N”文旅特色商品体系,准确把握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打好产品创新、业态创新、运营创新组合拳,走好转型升级之路、创新发展之路、品牌化之路,打造更多辨识度鲜明的旅游产品,不断满足游客的多元化、个性化、特色化需求,培育“旅游+演艺”“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旅游+自驾露营”“旅游+城市打卡”“旅游+乡村休闲”“旅游+历史文物”等多种新业态及发展模式,着力做好资源整合、业态提升、细致服务、精准营销大文章,全力带动文旅产业优化升级。

  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久久为功。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将党的领导这一政治优势、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守正创新的改革精神、多元共治的治理智慧有机结合起来,扎实推进文化治理现代化,全力绘就北疆文化新画卷,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分别系内蒙古党校国家治理教研部教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内蒙古党校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相关:

本文地址:https://www.ctbupx.cn/szxw/28696.html
最新文章
  • 023-6276-2687
  • 136-5761-5475
  • 574888563@qq.com
  • 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19号
  • 关注我们

  • Copyright © 2018-2025 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渝ICP备18017634号-7 联系我们
    重庆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基地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大学重庆干部培训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