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我们党对公平正义的探索实践,既立足当下解决现实问题,又着眼长远构建长效机制,始终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密相连。在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加快构建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关键性作用的制度体系,建立完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深刻批判资本主义形式正义的虚伪性,主张通过变革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实现消灭剥削压迫的实质正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这一理论展现出强大生命力,为党和国家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思想指南。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旗帜,强调“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从经济领域的均衡且充分的发展,到政治领域的人民当家作主,从文化领域的普惠共享和精神共富,到社会领域的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再到生态领域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党对公平正义的探索实践,既立足当下解决现实问题,又着眼长远构建长效机制,始终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密相连,推动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从思想理念走向更可感、更实在、更可持续的生动现实。
夯实公平正义的经济根基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深刻揭示,经济基础决定社会公平形态,夯实公平正义的经济根基,才能最终实现社会公正。当前,我国正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共同富裕筑牢经济根基。一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持续深化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国有经济在关键领域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凸显,各类经营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断优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税收、社保等调节机制日益完善。二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区域战略,“东数西算”“西电东送”等重大工程成效显著,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均衡。三是持续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高效运行,经营主体活力不断增强,反垄断执法力度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日益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形成。四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中欧班列开行数量稳步增长,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独特的建设性作用,为促进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筑牢公平正义的政治基石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指出,消除阶级对立是实现政治正义的前提。从社区议事协商到立法听证参与,从优化政务服务到维护群众权益,我国通过制度创新和法治建设不断发展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逐步形成“看得见、用得上、能维权”的制度闭环,将人民当家作主落到实处,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筑牢根基。一是推动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臻完善。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持续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不断加大司法公开力度,显著提升公正司法水平,努力让人民群众在司法案件中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二是不断丰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优势,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持续增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活力,不断创新基层民主实践形式,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有力制度保障。三是织密织牢权力运行监督体系。一体推进“三不腐”工作机制,充分彰显巡视巡察利剑作用,有效发挥派驻监督“前哨”和“探头”功能,不断加强权力运行全过程监督,让阳光用权成为常态,推进政治生态持续向好。四是促进国家治理效能实现新提升。人权法治保障更加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深入推进,权力配置和运行机制不断优化,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强调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在文化领域,这一原则要求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应当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文化建设,努力提供与人民群众需求适配的公共文化服务,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一是推动文化资源的普惠共享。文化惠民工程扎实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成效显著,通过强化数字文化工程建设,优质文化资源能够突破时空限制,让偏远地区的人民群众也能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创作出一批批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各地文化场馆无障碍设施改造持续推进,特殊群体文化权益保障机制日益完善,实现了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三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开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养计划,稳步实施传统工艺振兴工程,各地立足本土文化特色,打造了众多具有地域标识的文化品牌,促进文化交融共生,大力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让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世界舞台持续绽放。四是不断完善文化治理体系。“百姓点单”服务模式广受欢迎,文化市场秩序持续规范,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涌现出诸多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文化精品,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
推动民生建设更加普惠可及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深刻批判劳动异化现象,强调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我国着力构建系统性民生保障网络,在权利享有、机会获取、规则遵循、分配落实等方面充分彰显公平,在社会保障、教育公平、医疗卫生、就业促进、收入分配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一是不断夯实社会保障基础。持续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着力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为特殊困难群体织就坚实保障网。二是扎实推进教育公平。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等举措,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三是推动医疗卫生一体化服务体系提质升级。逐步落实分级诊疗制度,通过“三医联动”切实降低就医成本,群众医疗负担显著减轻。四是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扶持、权益保障等系列措施,为劳动者创造更多就业与发展机遇。五是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通过税收调节、社会保障、慈善事业等多渠道调节机制,促进社会财富分配更加合理有序。
推动生态福祉共建共治共享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将生态正义视为社会正义的延伸,强调要实现生态资源分配公平、环境责任合理分担、不同群体生态权益平衡,最终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一是深入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生态环境法治体系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执法力度持续加大,形成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有力震慑。通过拓宽公众参与渠道,保障人民群众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保护格局。二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逐步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日益完善,各地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让守护绿水青山的地区和群众获得合理回报,生态优势正在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三是协同推进城乡环境治理。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完善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实现城乡环境质量同步提升,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为我们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追求的公平正义,是对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继承和发展。在新时代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理论体系,在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基础上,加快构建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关键性作用的制度体系,建立完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新闻资讯
开班动态
方案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