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重庆工商大学党政干部培训中心官方网站!上重庆干部培训班
干部培训中心
重庆干部培训高校基地
023-6276-2687
136-5761-5475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新闻

立足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点击数:1002 时间:2025-09-24 作者:重庆工商大学
立历史自信;没有历史自信,“四个自信”也将失去坚实依托。  然而,历史虚无主义却通过多种方式歪曲、篡改和否定历史,持续侵蚀社会的集体记忆与正确认知,动摇“四个自信”的思想根基。深入剖析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澄清模糊认识、凝聚历史共识,构建科学历史观、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纯洁性与延续性负责,也是维护人类共同历史记忆以守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出历史的启迪与警示价值,为我们明确“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树立正确历史认知、增强历史自觉提供了根本遵循。可以说,缺乏坚实的历史认知,就难以真正树立历史自信;没有历史自信,“四个自信”也将失去坚实依托。

  然而,历史虚无主义却通过多种方式歪曲、篡改和否定历史,持续侵蚀社会的集体记忆与正确认知,动摇“四个自信”的思想根基。深入剖析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澄清模糊认识、凝聚历史共识,构建科学历史观、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纯洁性与延续性负责,也是维护人类共同历史记忆以守护世界和平、正义与文明的必然要求。

  篡史乱今 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对历史事实进行系统性曲解、否定或无视,以服务于特定意识形态或政治目的的社会思潮,其雏形可追溯至远古时期的神话建构。人类社会早期将无法解释的现象归因于超自然力量,以神祇叙事填补认知空白,其行为就带有以意识重构现实、取代物质本原的倾向。马克思认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这种意识优先的历史解释方式是人类认知进程中的必然阶段,但随着生产力发展与科学进步,纯粹以神意为轴的历史叙事逐渐被证伪和扬弃,然而历史虚无主义并未因此消失。后现代主义思潮发轫以来,以否定客观性、质疑宏大叙事、强调主观解读与碎片化处理为特征的“新”历史研究方法开始兴起。后现代主义史学激烈批判传统史学所秉持的整体性、连续性与客观性原则,转而推崇对历史的解构与再叙事,主张通过选择性使用甚至曲解史料,完成对特定历史事件或符号的意义重塑。

  历史学研究建立在一个根本前提下:历史是已经发生且不可更改的客观事件序列,具有其独立于认知的实在性。后现代主义史学从根本上动摇了这一共识,历史不再具有客观性与实在性,而是变成语言建构的产物。历史虚无主义进一步放大并极端化了后现代叙事的缺陷。值得警惕的是,历史虚无主义的一大趋势是,越来越成为超出学术范式边界、解构政治共识的工具。它是一种选择性的虚无,即以唯心史观解构历史,以反人民立场评判历史,目的在于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历史虚无主义弱化历史应有的严肃性与公共理性。它打着“趣说”“乐说”的幌子,大量传播个人化甚至虚构的“史料”,将复杂深刻的历史事件简化为浅薄的情节片段或阴谋论,从而对集体记忆进行轻浮乃至恶意的重新编码。此类内容往往迎合甚至煽动对正统历史教育的逆反情绪,使一部分受众误以为自己在追求所谓“被遮蔽的真相”,实则落入了更具操纵性和意识形态预设的解释霸权之中。这种话语策略不仅严重损害历史教育的权威性和真实性,更逐步侵蚀公共理性与对话的基础,导致公众对历史的认知趋于碎片化、对立化。

  历史虚无主义将个别历史人物的心理、决策与动机无限放大。忽视社会条件、国际环境、集体领导和人民实践的复杂作用,其实质忽略了历史动力机制的物质性基础,不仅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消解了群众在历史前进中的主体性贡献。

  历史虚无主义冲击政治合法性的历史基础。它通过碎片化、选择性解读历史,切断政权与历史传统的关联,直接冲击合法性来源,曲解历史发展进程的客观性。有些人罔顾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实际与发展语境,忽视中国国情与复杂社会条件,否定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延续性与自我更新能力,尤其否定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民族独立、社会革命与发展转型中的关键角色。它刻意淡化共同历史中的抗争、成就与牺牲,尤其针对多民族国家中的集体记忆进行选择性解构,通过切割甚至嫁接历史叙事,抽离意识形态建设的时代语境,变异其价值核心,以碎片化、单一化的方式肢解历史的整体性,最终企图消解共识基础。

  历史虚无主义在理论上站不住脚,在政治实践上更具有严重的危害性。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必须深入剖析其得以滋生和传播的社会基础,从社会存在变化、意识形态斗争和传播方式变革等多重角度,揭示其存在甚至流行的深层动因。

  首先是国内外社会形势的深刻变化。从国际角度来看,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自二战以来最严峻的挫折。西方政界与学界借机鼓吹“历史终结论”,“全盘西化”论调迅速蔓延。从国内角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某些群体的利益诉求未能得到充分满足,导致价值迷茫,为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社会心理基础。

  其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激烈扩张。为遏制和颠覆社会主义国家,西方国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历史虚无主义渗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些“摇旗呐喊、制造舆论、混淆视听”的势力和个人的目的就是要“把改革定义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否则就是不改革”。

  最后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快速变革。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新的滋生土壤和传播机制。它往往不再以系统化理论形式出现,而是碎片化、情感化、模因化地嵌入日常议题,通过短视频、图像、段子甚至评论区互动等方式,潜移默化地解构历史认知、动摇价值共识。

  应对策略 树立科学思维破除方法谬误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我们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指导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深刻揭示历史虚无主义的唯心本质和思想伪装,从其理论根基上进行彻底辨析与驳斥。

  首先,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深刻揭示了历史虚无主义在世界本质问题上的根本谬误。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一切现象的本质和根源,具有第一性。这一原理不仅揭示了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更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提供了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基于“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一根本立场,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本身具有不可否认的客观实在性,是人类物质性实践在时间维度中的辩证展开。因此,一切历史研究都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唯物论原则,即从客观的历史事实出发,从真实的社会存在和物质条件出发。

  马克思主义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恩格斯认为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这是辩证地看待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一方面,物质性的实践和生产方式构成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另一方面,人的意识具有强大的反作用,能够通过实践积极地改变物质世界。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错误,在于它背离了物质第一性的原则,试图以主观叙事取代客观事实、以话语游戏解构历史真实,片面夸大个人意志或偶然因素的作用。

  其次,历史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基本原理阐明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逻辑缺陷。马克思曾提出“人类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强调历史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渐进与飞跃的统一。而历史虚无主义针对历史发展有两种谬误解读:一种是只关注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不看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他们只看到了历史上的人的活动,把各个历史阶段上的人看成抽象的、超阶级的、超历史的,却忘记了人是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必然要受到自身所处时代的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滑落入主观唯心错误的泥潭。另一种是只强调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忽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他们片面强调时代局限对人的实践活动所施加的限制,而无视这种历史条件本质是前人实践活动不断改造的结果,而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能根据自己时代的需要进行改造,不断推动历史进步,割裂这一过程使得其又具有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特征。这两种谬误的交织使得历史虚无主义罔顾历史发展的物质性基础和历史实践的具体语境,通过建构一种主观的历史叙事解构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达到特定的政治目标。

  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发展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同唯心观点作坚决的斗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克服了碎片化的历史叙事,使每一个历史阶段都能在历史发展整体进程中找到合适位置,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既相互衔接又有本质区别。由此看来,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加之各国国情存在显著差异且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变化,其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曲折性和探索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事物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对社会主义这个我们只搞了几十年的东西,我们的认识和把握也还是非常有限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今天我们所处的新发展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这些判断,源于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坚定恪守,是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哲思与睿智洞见的集中体现。

  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与掌握历史主动的基本关系,道明了历史虚无主义的狭隘性和片面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明确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这一经典论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石,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受内在客观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它强调,认识规律本身并非最终目的,真正的关键在于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掌握历史主动,自觉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就历史实践而言,从巴黎公社的伟大尝试,到十月革命的胜利炮声,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实践,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既是历史客观规律作用的体现,也是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成果。因此,只有坚持唯物史观,深刻理解历史规律与历史主动间的辩证关系,我们才能彻底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的迷障,坚定历史自信,牢牢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权。

  历史不仅是过去的回响,更是未来的镜鉴。历史虚无主义渗透性强、危害性大,有必要以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传递科学历史观与正确党史观为目标,从认识论根源、方法论缺陷与现实表现等多重维度对其进行系统剖析,并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揭示其理论虚妄与政治意图。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研究”(22ZDA065)的阶段性成果]

相关:

本文地址:https://www.ctbupx.cn/szxw/29155.html
最新文章
  • 023-6276-2687
  • 136-5761-5475
  • 574888563@qq.com
  • 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19号
  • 关注我们

  • Copyright © 2018-2025 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渝ICP备18017634号-7 联系我们
    重庆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基地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大学重庆干部培训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