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重庆工商大学党政干部培训中心官方网站!上重庆干部培训班
干部培训中心
重庆干部培训高校基地
023-6276-2687
136-5761-5475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持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

点击数:875 时间:2025-07-22 作者:重庆工商大学
本养老服务以及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等作出重要部署。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提出“全方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质效”。我们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具有多维价值。其一,基本公共服务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并对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就业公共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普惠育幼服务、基本养老服务以及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等作出重要部署。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提出“全方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质效”。我们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具有多维价值。其一,基本公共服务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基本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是群众心中的急难愁盼,是党和国家在民生领域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其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的全面发展,而基本公共服务是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务,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能提升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实现共同富裕必须与基本公共服务统筹协调。其三,基本公共服务有助于扩大内需推动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建设需要投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供给水平的提升可以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减少预防性储蓄,改善消费预期,还能增加人力资本积累,创造更加公平的发展机会,从而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不断筑牢兜实基本民生底线,使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一方面,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不断健全。2012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是我国第一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总体性规划。此后,《“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相继出台,初步形成了以总体规划为统领,以公共文化、医疗卫生、基本养老等各领域专项规划为支撑,以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和标准为抓手,以事权划分、监督评估等配套制度为补充的制度体系。另一方面,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全面提升。我国加快建设更加完善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健康卫生等制度体系,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城乡、区域、人群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民生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在新发展阶段,我国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对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虽然基本公共服务许多方面已经有了实质性进展,但还存在短板弱项,集中体现在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部分基本公共服务城乡标准还不统一;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机制不尽完善,设施布局与人口分布匹配不够,供给不足与供给过剩并存;非户籍人口在常住地享有基本公共服务还存在一定壁垒;等等。我们应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深化改革、破除障碍,形成现代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支撑。

  健全人口常住地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要完善流动人口公共服务政策。把握人口流动客观规律,推动相关公共服务随人走,促进城乡、区域人口合理集聚、有序流动。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同时推进公共服务体系改革。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以义务教育、住房政策、社会救助等为重点,逐步降低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户籍关联度,健全以公民身份号码为标识、与居住年限相挂钩的非户籍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机制。同时,完善与常住人口挂钩的转移支付机制,推动“钱随人走”,健全人地挂钩机制,开展常住地基本公共服务绩效考核机制,扩大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

  推动县域内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突出表现是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水平不平衡。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单元,具有城乡联系紧密、地域范围适中等特点,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具有现实可行性。要以县域为突破口,构建适应未来发展趋势的县域公共服务体系,逐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制定县域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编制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深入开展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示范建设。建立健全县乡村职责清晰、功能衔接互补的分工协作机制,突出县城专业性服务功能、乡镇综合性服务功能、村级基础性服务功能,形成层层联动、相互支撑、无缝衔接的政策体系。促进县域内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按照人口等要素统筹公共服务资源布局,科学设置服务半径,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服务可及性。

  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在供给主体上,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格局,强化政府的兜底保障作用,重视培育和引导企业、志愿服务、慈善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在供给方式上,更加注重数字赋能,构建与数字化时代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加快推进数字技术与基本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在服务重点上,顺应人口老龄化趋势,突出普惠育幼、养老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建设,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等。在供需结构上,健全服务对象参与基本公共服务决策机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供需精准对接制度。在供给保障上,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支持力度,提高转移支付精准度,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同时,要强化街道、乡镇和社区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

  【作者单位: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

相关:

本文地址:https://www.ctbupx.cn/xyxs/28653.html
最新文章
  • 023-6276-2687
  • 136-5761-5475
  • 574888563@qq.com
  • 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19号
  • 关注我们

  • Copyright © 2018-2025 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渝ICP备18017634号-7 联系我们
    重庆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基地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大学重庆干部培训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