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重庆工商大学党政干部培训中心官方网站!上重庆干部培训班
干部培训中心
重庆干部培训高校基地
023-6276-2687
136-5761-5475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邹韬奋创造新闻出版界奇迹的五重密码

点击数:793 时间:2025-08-15 作者:重庆工商大学
办并直接主持过五刊一报一书店,分别是《生活》周刊、《生活星期刊》、《大众生活》周刊、《抗战》三日刊、《全民抗战》三日刊、《生活日报》和生活书店。《生活》周刊发行量十五万份,《大众生活》周刊发行量二十万份,《全民抗战》三日刊发行量三十万份,都创造了同时期全国杂志销量第一的纪录。《生活日报》更是创造了当时香港报业销量第一的纪录。生活书店在全面抗战开始之后,年度出

  在当今新闻传播技术日新月异、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以用户为中心”已成为行业共识。然而,回溯近百年前的中国新闻出版史,邹韬奋先生早以“服务民众”等核心理念,开辟出一条独特道路,创造了新闻出版界的奇迹。聂震宁总结道:“韬奋先生一生总共创办并直接主持过五刊一报一书店,分别是《生活》周刊、《生活星期刊》、《大众生活》周刊、《抗战》三日刊、《全民抗战》三日刊、《生活日报》和生活书店。《生活》周刊发行量十五万份,《大众生活》周刊发行量二十万份,《全民抗战》三日刊发行量三十万份,都创造了同时期全国杂志销量第一的纪录。《生活日报》更是创造了当时香港报业销量第一的纪录。生活书店在全面抗战开始之后,年度出版图书品种一度居全国出版业第一,鼎盛时期拥有遍布全国的56家分支店。”成功绝非偶然,其背后是邹韬奋先生对社会的深刻洞察与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体现。为读者,他以文字搭建现实与精神的沟通桥梁;为作者,他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与作者共成长;为员工,他以人文关怀凝聚团队力量;为社会,他以刊物书店为平台推动思想觉醒;为国家,他以笔为戈,以刊救国,践行使命与担当。从个体关怀到家国担当,这不但是他创造出版界奇迹的密码,更是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为读者

  在风雨如晦的旧中国,内忧外患,民众深陷贫困、压迫的困境,教育、就业等问题亟待解决。邹韬奋敏锐捕捉民众需求,以“服务民众”为核心理念创办《生活》周刊,聚焦普通人在生存发展中的难题,从职业技能到教育公平,为黑暗中徘徊的民众点亮明灯,成其精神依托。

  一是聚焦读者需求。韬奋在刊物中讨论就业、教育、婚姻等民生话题,刊登读者来信并亲自回复,使《生活》成为“大众的精神家园”。当时社会动荡,民众面临诸多生存与发展难题,《生活》周刊中关于职业技能提升、教育公平等文章,为读者提供了切实的指导和启发。这种“接地气”的内容策略,让刊物发行量从初创时的数千份飙升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15万份,创下当时中国期刊的纪录,充分证明了贴近民众需求的巨大影响力。

  二是深耕读者服务。邹韬奋首创“读者信箱”栏目,每周精选读者来信回复,内容涵盖人生困惑、社会现象分析等。聂震宁感慨道:“所有来信的原稿都妥为保管,并建立读者来信者档案,以便保持联系。韬奋对给读者的所有回信都要过目,最后郑重签上自己的名字,以示尊重和负责。这样的服务态度,几乎达到了无可挑剔的程度,广大读者对《生活》周刊的信任度日益增加,周刊的发行量连续大幅递增,同时也使得刊物的内容更加贴近社会问题、人民疾苦、世态人生,刊物面貌更加生气勃勃。”作家夏衍也感慨道:“韬奋看读者来信真可以说‘乐此不疲’,常常一直看到深夜。这是什么样的精神?这是名副其实的、永远立足于大众、毕生为大众服务的一个革命的新闻工作者的精神。”1933年韬奋发起“生活读者公益会”,为读者提供购书折扣、就业咨询等服务,进一步增强了用户黏性。

  三是鼓励读者创作。邹韬奋积极鼓励读者参与到刊物的内容创作中,让读者成为新闻线索的提供者和观点的表达者。邹韬奋曾发起“中国的一日”主题征文活动。1936年,他受苏联《世界的一日》启发,邀请茅盾出任主编,以当年5月21日为时间节点,向全国发出征文启事,希望社会各阶层人士记录当天的所见所闻、所作所感,网罗当日中国万象。此次征文活动收获颇丰,共收到来稿3000余篇,总计约600万字。编委会严格筛选后,精选469篇汇编成书,于同年9月由生活书店出版单行本。书中内容丰富,采用报告文学、日记等多种文体形式,按地域分为“全国鸟瞰”及各省市专编,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社会各领域,记录了各阶层民众的生活实况,既有城市的现代生活,也有农村的凋敝景象,展现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百态。《中国的一日》被誉为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推动了战时“一日体”写作运动,在“民族存亡”的大主题下,凝聚起强烈的“中国认同”,借随机一日表现中国全景,在报告文学文类演进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为作者

  邹韬奋先生始终将作者视为图书出版事业的重要力量之一,他将生活书店和《生活》周刊作为进步文化的平台,吸引了胡愈之、茅盾、鲁迅等大批优秀作者。在尊重作者创作自由的同时,鼓励他们为大众利益和民族解放事业发声。

  一是培养作者。作家夏衍评价:“韬奋的特点是用他的精神和品德来团结作者和读者。”有不少青年作者在韬奋的鼓励下成长,毕云程在韬奋的鼓励下,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成长为《生活》周刊第一个特约撰稿人,韬奋让他边做边学,边学边做,不断改进,不断提高,很快毕云程就成长为一位颇具见解的读者。艾寒松是复旦大学的肄业生,与韬奋从未谋面,因喜欢《生活》周刊,又佩服韬奋,用化名写了一封长信给韬奋。韬奋收到来信后回信给他约他来报刊社面对面交流,由于来信用的是复旦大学的信封,回信就寄到了复旦大学的传达室,传达室找不到这个人,就将信件归类在待领件中。韬奋久等不到艾寒松,就在《生活》周刊上发了一封信,请他到报刊社进行面谈。直到某天艾寒松从传达室路过才发现这封信,才赶紧找到《生活》周刊社。双方经过交谈后,一拍即合,韬奋邀请艾寒松来《生活》周刊进行工作,艾寒松在《生活》周刊发挥了巨大作用,不但勤勤恳恳编选“小言论”和“读者信箱”汇编本,提升《生活》周刊的影响力,在韬奋被迫流亡国外的两年时间里,一直代替韬奋主持周刊的编务。《生活》周刊被封后,他和杜重远共同创办了《新生》周刊。

  二是团结作者。韬奋以赤诚之心服务读者,以友善之态携手作者。正如作家夏衍所评价的:“韬奋的特点是用他的精神和品德来团结作者和读者。”聂震宁更是详细讲述韬奋携手作者的事迹:“韬奋在他的出版生涯里,与大量的优秀作者合作过,他的精神和品德受到一致的赞扬。事实上,上述一大批知名作者,并非一开始就属于生活书店的作者群。其中还有一些作者原先在写作上并没有多少名气,是在韬奋的热情推动、邀约下,经过个人的努力,才逐步成为有影响的作者的。《生活》周刊从韬奋接办的第二年起设立了‘国外通讯’专栏,韬奋为此从在世界各国的留学生中遴选了几十名写作人才,聘为特约通讯员,其中就有后来影响较大的李公朴、徐玉文、戈宝权、王光祈等人。李公朴是在1928年8月赴美留学途经上海时认识韬奋并受聘为特约通讯员的。起初,韬奋把李公朴的美国来信改编成通讯稿件在《生活》周刊上发表,后来,在韬奋的鼓励、催促下,李公朴就经常从美国直接寄来稿件,发表后颇受读者欢迎。”

  三是融入作者。邹韬奋在经营生活书店时,特别注重同作家携手合作、搞好同作者的关系,并始终坚持“对于读者竭尽心力的服务精神”。出生活书店总是及时结付稿酬或预支稿费,帮助多数靠稿费维持生活的作者安排生活。生活书店与作者为了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团结起来形成合力,同反动势力作斗争,在新闻出版领域建立了不可摧毁的革命文化堡垒。生活书店的编辑工作有两大支柱,一个为《文学》月刊汇聚的文艺作家和文艺评论家,另一个为《世界知识》半月刊所汇聚的一批研究国际问题和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他们主要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的成员,生活书店通过韬奋的挚友、中共秘密党员胡愈之与这两个团体取得联系并团结合作。作者支持和帮助生活书店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直接加盟书店做编辑工作或参与领导,二是在店外替书店编辑刊物和图书,三是经常为书店的出版物撰稿并保持联系,其中许多作家后来也加入生活书店负责编辑工作。

  三、为员工

  一是以人文关怀培育专业队伍。老员工周保昌回忆道:“他善于依靠群众的智慧,热情地对待集体的事业,所以在工作中谁都愿意向他请教,而他一定谦虚地对待同事,腾出时间来和你谈话,帮你提高认识,解决问题。他把找干部谈话看成最必要的工作之一。他善于倾听大家的意见,他的态度是这样的热情和诚恳,他的意见有时这样的合理和中肯,谁只要一经与他谈话,都会感觉得到了鼓舞和力量。”孙起孟赞佩的韬奋“律己之严,治事之勤,爱人之诚,知人之明,以及这种领导作风的感人至深”韬奋注重人才培养,生活书店的编辑团队既有邹韬奋本人这样的资深媒体人,也吸纳了胡愈之、徐伯昕等青年才俊,形成了“理想坚定、业务精湛”的核心队伍。这种专业化运作模式,为刊物和书店的长期发展提供了保障。

  韬奋对员工情绪管理的重视,是一种价值观管理的重要体现,既关注书店发展大事,更注重通过细节传递价值理念,进而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韬奋曾带人拿锯子为所有员工改造座椅凳脚,还根据每个人的高矮、视力强弱调整凳脚长度,避免员工伏案工作时长期弯腰损害健康。韬奋即便忙于编辑、写作、联系作者等繁杂事务,却能不忘落实此类细节管理,这份温暖与感动让生活书店许多老员工铭记于心 。

  二是以民主管理激发团队活力。他说:“所谓民主精神,还可分三点来说。(一)须有参加讨论的雅量,即讨论时须能平心静气,遇有与己不同的意见,亦能虚心倾听,不要意见不合就发脾气,或结成冤家。(二)须有服从多数的习惯。讨论的时候尽管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甚至做热烈的讨论,但一经多数通过,即须服从决议,不应口是心非,或尚存侥幸之意,甚至另作捣乱企图!……(三)须有集体责任的认识。任何事一经领导机构决议之后,任何参加者都须共同负责,即所谓集体责任。”员工袁信之回忆韬奋的民主管理,他说:“韬奋同志在汲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立即采取了几项沟通上下的措施。一个是规定每月举行一次全体同仁参加的茶话会,韬奋同志希望大家在会上畅所欲言,从改进业务、交流工作经验直到相互批评,末了往往还要加一点小小的余兴,像讲一个故事,说一个笑话等等,使大家尽欢而散。”

  三是以生产合作社体制赋能员工。邹韬奋创办生活书店时,首创“生产合作社”体制,将书店定位为“全体职工以劳动所得共同投资的文化事业机关”,通过三项原则实现员工与事业的深度绑定:经营集体化、管理民主化、盈利归全体。他创新设计投资机制:以原生活周刊社资产折算股金,按员工过往工资比例分配初始股份,规定每股十元、个人持股不超过一千股,不足者以红利逐年增持;员工任职满六月即可入股,每月从工资中扣除10%作为新增股份,社员可享受股息分红。店内实行经济完全公开,年度由会计师查账,决算后按比例提取员工福利报酬,剩余利润再由社员大会讨论按股分配。这种模式打破资本剥削逻辑,使员工既是劳动者也是股东,实现“为社会服务与为自己工作”的统一,构建起民主平等、利益共享的文化事业共同体。

  四、为社会

  邹韬奋始终以刊物为阵地、以书店为纽带,唤醒民众救国意识,构建进步文化传播网络,让先进思想普惠社会,以舆论推动社会变革,为民族解放事业注入强大的文化力量。

  一是唤醒民众救国意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在面对内忧外患的格局中,新的思想体系尚未形成。社会民众在迷茫中迫切渴望民主、科学的指引,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邹韬奋创办的《生活》周刊、《大众生活》等刊物,精准填补了这一精神空白。刊物一方面以犀利的笔触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又积极探索解决之道。在“一二・九”运动期间,全力声援学生爱国运动,连续刊发《学生救亡运动的意义》《青年学生的使命》等社论,引导民众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不但让《生活》周刊发行量在短短数周内从10万份飙升至15万份,还成为了连接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的坚实桥梁,更是推动了全社会的思想觉醒。

  二是构建传播网络。20世纪30年代,生活书店不仅在上海、北平、广州等国内主要城市设立分店,还将业务拓展至香港、新加坡等海外地区,形成了一个以刊物为核心,涵盖图书出版、印刷、发行,辐射文具等周边产品的庞大文化生态。图书出版的种类方面,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到通俗易懂的抗日宣传读物,从文学名著到科普知识书籍,全方位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精神需求。翻译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如《资本论》(节选译本)、《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等,为当时的进步青年打开了认识世界的新窗口;而《大众哲学》等通俗读物,则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深奥的哲学道理传递给普通民众。到抗战前夕,生活书店累计出版书籍近千种,总印数超千万册。邹韬奋建立的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播网络,为抗战时期全国范围的文化动员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推动社会进步。在生活书店分店接连被查封、自身面临通缉的困境下,邹韬奋依旧笔耕不辍,通过文章传播民主思想,为正义发声。正是这种坚定的立场与无畏的勇气,使《生活》等刊物成为了进步青年心中的精神旗帜,在高压环境下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号召力,为推动社会进步、实现民族解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邹韬奋在《我们的灯塔》中写道:“唯有以民族解放的斗争为灯塔,我们才能冲破黑暗,走向光明。”这些文字不但揭露国民党独裁统治的腐朽本质,更是呼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激励着无数进步青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五、为国家

  在中华民族存亡系于一线之际,邹韬奋在面对反动势力的压迫下,坚守新闻阵地,怀揣文化救国的信念,实际行动投身爱国援助,用赤诚之心为民族解放事业倾尽全力。

  一是面对压迫的抗争精神。因刊物的进步立场,邹韬奋多次遭到国民党当局的迫害。1933年《生活》被查封,韬奋被迫流亡海外;1936年因参与“救国会”活动被捕入狱,身陷“七君子事件”;1936年2月29日,《大众生活》周刊又被勒令停刊,他只好前往香港避祸。即便屡遭打击,邹韬奋始终未放弃办刊理想。流亡期间,他于香港创办《大众生活》,出狱后又迅速创办《抗战》三日刊,以“屡仆屡起”的韧性延续思想传播。在《大众生活》的最后一期上,他发表声明:“我个人既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共同努力救此垂危的民族是每个分子所应负起的责任,我绝不消极,绝不抛弃责任,虽千磨万折历尽艰辛,还是要尽我的心力,和全国大众向着抗敌救亡的大目标继续迈进。”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品格,使他成为新闻界“硬骨头”的象征,也让进步思想在打压中愈发蓬勃。

  二是以文化救国为己任的使命感。正如作家郭沫若对韬奋的评价“韬奋先生:你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一位好儿子,我们中国青年的一位好兄长,中国新文化的一位好工程师。你的一生,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了青年的领导,为了文化的建设,尤其在抗日战争发动以来,为了争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你是很慷慨地、很热诚地用尽了你最后一滴血。”邹韬奋将新闻出版视为“唤醒民众、改造社会”的武器,在《经历》一书中直言:“我办刊物的动机,完全是出于救国的热忱”。这份使命感贯穿他的一生,无论是抨击时弊的犀利文章,还是传播进步思想的文化活动,都饱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即便在临终前,他在遗嘱中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将个人理想与民族解放事业彻底绑定,用生命诠释了文化救国的坚定信念。

  三是以实际行动助力救国大业。邹韬奋以文字唤醒民众,以行动支援国家。当爱国将领马占山在东北抗日战场上率领部队奋勇抗日时,邹韬奋就在刊物上积极宣传马占山的英勇事迹,并为前线将士发起捐款活动,从而募集大量物资支援前线;他还筹办“生活伤病医院”,救治在抗战中受伤的战士和平民。面对“一二・九”运动中北平的爱国学生,邹韬奋通过刊物呼吁社会关注学生诉求,发动各界力量声援学生运动,为青年学子的爱国行动给予援助。以上种种行为无一不彰显邹韬奋的爱国之心。

  邹韬奋以“为读者、作者、员工、社会、国家”的五重实践,在近代新闻出版界创造销量与影响力的奇迹。他以民众需求为核心,团结进步力量,平衡商业与文化理想,在救亡图存中坚守媒体担当。邹韬奋精神不仅是历史坐标,更为当代新闻媒体指明方向:唯有扎根大众、胸怀家国,才能让文化事业兼具温度与力量,成为照亮时代的精神火炬。

  (作者系中共九江市委党校副教授;指导教师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肖伟光教授)

相关:

本文地址:https://www.ctbupx.cn/xyxs/28817.html
最新文章
  • 023-6276-2687
  • 136-5761-5475
  • 574888563@qq.com
  • 重庆市南岸区学府大道19号
  • 关注我们

  • Copyright © 2018-2025 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渝ICP备18017634号-7 联系我们
    重庆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基地重庆工商大学干部培训重庆干部培训大学重庆干部培训高校